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1978—2004年)
1.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想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养“四化”人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做出决定,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年12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恢复和增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放在加强理工科教育上面。1979年3月,党中央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年4月,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通知》,也向广大青年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这些都为当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尤其是1981年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恢复理论教学,开始探索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成为一门学科。1979年8月,北京、华北地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讨论会在北京举行。1980年7月,教育部发布《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1982年10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1985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01年3月,江泽民在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实践要求,并对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讲话内容贯穿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社会实践
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首次提出了“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北京大学学生提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各地高校纷纷响应,涌现了一批大学生自主开展社会调研和咨询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开始走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台。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通知,决定在“一二·九”学生运动四十八周年之际,组织全国高校大学生于1983年12月4日—11日开展“社会实践周”。1987年6月,国家教委、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见》,标志着社会实践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此后198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文科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同年年底,首次表彰了先进实践集体。1990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联合指导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地、各学校“抓紧抓好”。社会实践的内容也从单一的社会调查,逐步拓展形成了参观考察、劳动实践、服务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共青团“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投身两个文明建设的可贵尝试和新的创造。1995年,中宣部、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连续开展“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此后五年,连续开展该项活动,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志愿服务机制。1997年6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全国学联在北京召开座谈会,部署和推进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1999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999年开始,共同组织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通过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社会实践形式得到拓展,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服务面和服务时间呈上升趋势。
(二)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开启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加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思路。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的内在关系。
主旋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和革命使命感。
历史与国情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国情和形势任务教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道德教育;以法律法规宣传为核心,对青年学生进行法治和纪律教育。
党团基本教育:进行共产党、共青团等基本知识教育。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同年,在中央16号文件的指导下,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拓展服务内容、服务形式。
2016年12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各环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020年4月,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明确了要从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等方面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