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

从社团发展的现实状况与业界的普遍认同来看,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发成立的,其校方意志在建社之初并不明显。虽然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和顶层设计。一是对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社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松散性,也不在学校的管理层面当中,缺少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社团组织,同时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社团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约束,因而对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二是大学生社团的定位不明确,学校层面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不够,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很多好想法和策划也很难得到学校的协助支持和专业角度的指导帮助,因而社团发展动力不足。三是社团发展及项目活动开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一些社团活动经费缺乏,场地不足,无力开展项目活动;四是社团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划,活动流于形式,社团活动辐射面狭窄。尤其是院系一级的社团,多数是依托某一具体院系发展,社团干部和活动参与者几乎来自同一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团失去了应有的全校覆盖性。这些影响最终导致社团活动管理不完备、活动质量一般,使社团在文化育人中无法发挥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缺乏组织管理规划

很多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机制与机构不健全,欠缺对社团内部的建设与规划,有的社团即使有管理制度,制度内容也不严格或不民主,因此导致后期社团活动没有中心思想,活动内容空洞,活动缺乏实际创新,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进而无法对师生形成吸引力,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踊跃性降低,这影响社团的发展壮大以及社团活动的举行,还会导致社团内部缺乏凝聚力。社团的自发性导致进出社团都比较自由,社团缺乏规范的管理使社团组织松散,使社团活动持续性较差,使社团内部丧失凝聚力。

(三)社团成员缺乏使命感

当前各高校相关院系均制定了严格的加减分制度,对大学生实施量化管理与考核,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动机产生了异化。不可否认,大多数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社团是出于兴趣爱好、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等目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主要是为了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加分,他们在社团选择上并未从自己的爱好或真正适合自己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从众性和功利性。还有一些大学生抱着玩乐的目的进入社团,对社团的性质、宗旨和主要活动缺乏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社团的要求是否相符亦缺乏明确认知。进入社团后,这些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开展不满意、不积极,甚至在短期内就退出社团,导致社团新老成员的更替经常出现断层等现象。由于参加社团目的的功利化,以及大学生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团成员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而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更影响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缺少社团骨干

社团的发展状况与社团骨干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社团骨干具备优良的管控能力以及高度的个人魅力,可以保证社团的基本生存与良好发展。不少社团成员缺乏工作激情,认为搞好社团活动是组织者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活动的执行者。有的社团干部个人功利性太强,认为挂一个或多个社团“领导”的标牌,在校期间容易入党,也可以成为自己向同龄人炫耀的资本,将来在简历上可以多加一些内容,以表示自己才能广泛,对日后找工作更有帮助。实际上他们对社团活动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重视社团活动。社团骨干成员低龄化现象严重,多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缺乏经验。社团干部更新快,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下一任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毕业后,社团往往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