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意义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坚持“融入人才培养大局、坚持服务大学生发展需求、坚持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坚持突出基层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开展什么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怎么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思考和有益尝试,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指导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依托第一课堂教学的积累和渗透,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教学安排的中心环节;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尤其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活动参与和内容形式方面,具有更加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倡导制定符合高校大学生实际的一揽子制度,科学规划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为谁开展活动、怎么开展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高校切实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明确的思路。
(二)丰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理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高职院校实际来看,“确立第二课堂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科学规划第二课堂,实现第二课堂运行与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基本措施。”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深化,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引导大学生坚持以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普遍需求,通过对第二课堂工作内容、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探索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形成富有特色、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制度机制,进一步丰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理论。
(三)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制度是高等教育内部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在它的运行过程中相互关联所形成的对内和对外的制度性关系的约束体系。”高等教育制度是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重要机制。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制度上进行着许多有益探索,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就包含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高校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同时也是高校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成绩单量化考评的模式,实现了“两个课堂、两份成绩单”,更加翔实具体地描述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对于不断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