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引导,纵向联合设计第二课堂课程内容
(一)思想政治素养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通过讲座、团课、团日活动,将第二课堂与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联系起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青年,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引导广大青年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社会责任担当
使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使命担当。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将第二课堂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使其切身感受到党的政策方针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激发其正确的价值追求,促使其用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奉献者。
(三)实习实践能力
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将第一课堂内容延伸到工厂、医院、企业等实习场所,帮助大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运营状况、体会企业管理与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不断展示和完善自我,逐步成为职业素养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践行者。
(四)创新创业能力
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举办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等相关讲座,鼓励大学生参与技术开发、教科研项目研究等科研活动,通过举办“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科技竞赛,构建开放式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使大学生成为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
(五)文体素质拓展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坚持“内涵式”与“群众性”相结合,紧贴时代主题和大学生成长需求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依托校园文化艺术节,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开展健康向上的系列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活动不断转型升级,实现大型院级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系部化和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和常态化、日常活动支部化和规范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覆盖率,培养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六)青年成长履历
发挥纽带功能,加强“三自”管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从活动策划、过程实施到总结分享全程参与运行管理,在活动参与中独立思考,在团队合作中提升团队意识,在活动组织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成为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创者。
(七)技能培训认证
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大国工匠。引入校外优质课程,建立校内外导师库,成立校内“智创空间”“大师工作室”,鼓励大学生参与技术开发、教科研项目研究等科研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考取职业资格证,使其成为技术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