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四+”实践育人平台
(一)搭建“奉献+公益”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意识。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传递志愿服务精神,高职院校要搭建“奉献+公益”志愿服务实践平台。一是出台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大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力度,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将志愿服务表现与大学生奖优评定、推优入党和推优入团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构建校、院、班三级志愿服务层级体系,实施志愿者服务项目化管理,带领大学生走进养老院、孤儿院、特殊教育中心,开展扶老爱幼、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实现小型志愿服务班级化;进社区、进企业、进环境保护基地,开展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实现中型社区志愿服务院系化;对接西部计划、阳光助残、保护母亲河、关爱留守儿童等国家重点项目,对接国家、自治区大型文化体育赛事,实现大型国家志愿服务校级化,进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长效化,激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二)搭建“服务+学习”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区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深入社会,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深挖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坚持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相结合、与弘扬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相结合、与学校能力提升计划和践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目标,围绕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时代主题,多领域多维度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探访巴尔虎民歌、采集蒙医药药材、制作民族工艺品、举办乌兰牧骑演出等文化类活动,帮助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草原深处探寻文化瑰宝;开展扶贫调研、乡村支教、科技帮扶、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等扶贫扶智类活动,引领大学生助力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大学生参观民族英雄纪念馆、革命旧址、解放纪念馆等,鼓励大学生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弘扬爱国精神;通过举办医疗知识宣讲、举行爱心义诊、提供医疗志愿服务等医疗卫生类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以致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调研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参与环保行动,保护绿水青山,指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激发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典型选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立项申报、社会实践团队评优答辩、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交流等形式,社会实践项目从短期向长期、从体验向研究发展,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三)搭建“体验+成长”创新创业平台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社团是学生发挥兴趣和展示特长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将社团打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阵地,以“社团服务专业技能”为建设目标,以“活动+竞赛”为模式,搭建“平台+成长”创新创业平台。首先,出台专业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注重社团动态管理、健全注册考核机制,在制度上给予保障,规范社团健康发展;其次,结合工匠精神、创业精神定期举办科技竞赛、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等相关讲座,在内容上给予充实,普及创新创业知识,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再次,建立校内外导师库,成立校内“智创空间”“大师工作室”,每个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保证每个专业社团对接一项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或创新创业竞赛,保证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以展示,促进教师研究成果得以转换,进而实现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社团、特色社团培养特长大学生,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最后,举办“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科技竞赛,发挥其孵化功能,让大学生在竞赛中探索发现问题,增强创新能力。
(四)搭建“兴趣+技能”实习实践平台
实习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它具有教学和实践双重身份,既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实践育人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实习实践教学也要对接实践育人,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优化结构和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所以,高职院校可以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目标,紧贴行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地方发展人才需要,汇集校内外要素资源,搭建“兴趣+技能”实习实践平台。第一,共建校企实训基地,积极推行“订单式”“学徒制”“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使现场教学和岗位生产性实训相结合,强化现场教学环节,帮助大学生了解生产管理流程,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念;第二,开展双师教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指导团队,激励本校专业教师参与实习实训,引进校外师资指导实习实训,将实习实训与大学生专业、生产内容与大学生毕业论文、实习单位与大学生就业融合起来,调整课程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健全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第三,拓展创新创业项目,承办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促进实习与创新互动、竞赛和创业互促,以赛促练提升专业技能;第四,对接职业技能资格考试,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多措并举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