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育人导向不明确
高校实践育人方案主要依据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三个要素制定,但是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紧紧围绕地方行业特点及经济建设转型升级,为地方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顶层设计时多参考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方案而忽略自身特性,未能紧密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办学目标,未能找准实践育人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统筹规划,未能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创新实践育人机制,实践育人依旧以传统的实习实践为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的作用未能凸显;第二,缺乏精准对接,实践育人未能充分融合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两个关键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第三,缺乏有效供给,未能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个性、潜能设置实践育人活动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实践活动与实践主体的契合度低,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
(二)平台搭建不完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校政企三方协同育人,而实践活动是校政企协同育人的基础。从合作分工来看,政府是协同育人的政策制定者和倡导者,高校承担着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的责任,企业则提供开展实践教育的最佳平台;从合作模式来看,主要包括“企+校”“政+校”“政+企+校”三种模式,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校政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校政企合作大多数情况下是分开合作,即使三方合作,也只停留在表面,平台搭建依旧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缺乏刚性的监管机制和保障机制,主导作用不强;二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国家地区政策、企业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好校政企多级联系、协同育人的平台,对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吸引力较弱;三是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动力,企业没能在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效益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没能在合作中平衡权益追求与主体地位,导致在产教融合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影响了校政企间的深度产教合作。
(三)课程建设不标准
实践育人既是独立的育人载体和育人模式,又与课程、科研、管理、服务等育人体系相互融合,可以形成长效机制,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相比于其他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缺少课程和制度支撑,目前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处于无序状态,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已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但是仅实习实践实现了课程化,其他实践活动未被纳入实践课程体系。就实践课程建设而言,由于缺少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课程无法实现规范化建设:教学管理不规范导致实践育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参与机制不健全导致实践育人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导致大学生对实践育人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高职院校对实践育人资源挖掘不全面,由于缺少统一供给和统筹协调,实践育人与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接不通畅,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融合不深入,职业素养无法融入实践育人,校内外实践基地无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