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国情”思政大课,打造社会实践“金课”——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深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
四年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共青团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的种子植入心田。
(一)从“自找苦吃”到体悟人生,探寻一条实践长征路
2017年,在学院的指导与鼓励下,团委的两名教师怀揣着对未知的紧张与憧憬,迈出了对“三下乡”探索的第一步。那年夏天,院长带领我们前往辉苏木中心校,为当地的居民送演出;那年夏天,我们带领学联骨干走进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那年夏天,学生处领导带领我们,赴内蒙古11个乡镇,为当地居民开展理论宣讲,全程4 554公里。
2018年,在初次探索的基础上和各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九系团总支书记加入我们团队。那一年,我们足迹遍布内蒙古,开展了“青年大学习、奋斗新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一年,活动内容也第一次达到内蒙古的标准,涵盖国情社情区情观察、理论宣讲、科技助农助牧、教育关爱、文化艺术、健康扶贫等等;那一年,团委新思想宣讲团,用支教的方式开展宣讲;那一年,艺术系开着乌兰牧骑大篷车把精心编排的12个文艺作品送到牧民家门口;那一年,机电工程系奔赴苏木嘎查为村民义务维修家电;那一年,建筑工程系运用专业技能绘制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古建筑图纸,保留了历史记忆;等等。无数次的第一次在那年夏天迸发出了火花,同时在学院探索“三下乡”实践育人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019年,我们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内蒙古首次要求KPI的数据考核,要求统一在团中央中青校园备案,这打乱了我们放假前所筹备的精品项目和百人团队的计划。当时,学院和各系领导成为团干部们的坚强后盾,我们14名教师团干部打了无数电话、发了无数条微信,动员全体大学生积极参与“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懈努力下,参加活动的大学生数从破百到破千,达2 321名,中青校园备案率达91%,位列全区第一,同时,难忘的是,那年学院党委带领全体专职团干部“三下乡”团队第一次走出内蒙古,乘坐44个小时的火车,跨越2 894.7公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精神洗礼;难忘的是,蒙医蒙药系开展野外生药采集,传承蒙医药文化;难忘的是,经济管理系深入农村开展实践调研;难忘的是,商贸旅游系红色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以“三下乡”为品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等等。我们不计回报的付出,在学院“三下乡”实践育人的道路上,和数以千计的战友探索出精品化项目和最大化覆盖相结合、大数据统计的规范化道路。
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全民接受考验,齐心战“疫”的一年。这一年,在社会实践的道路上,我们遇见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前提下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如何在助力脱贫攻坚、复工复产的时代背景中发挥职院青年应有的作用,等等,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秉承学院精神,精心安排,勇往直前,以就近就便为原则,返回家乡,深入基层,2 804名大学生打卡“向祖国报道——社会实践云接力”,走在全区前列。在助力脱贫攻坚和复工复产的道路上,我们开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走进鄂伦春自治旗,与当地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交流,感受民族团结文化,推进民族教育工作;走进全国特殊贫困县贫困村——诺敏镇的洪生村,科技助农,听老党员讲脱贫故事,感受信仰的力量。信息工程系,走访多个本地旗县,师生用专业技能助力本地电子商务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化学工程系教师带领学子奔赴企业观摩学习、助力复工复产。护理系发挥党建带团建的战斗堡垒作用,为苏木嘎查的农牧民送去医疗讲座和爱心义诊,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时至今日,最宝贵的是每年暑假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那里书写青春回忆。学院师生齐心协力,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的要求,走出了一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精品项目与全员覆盖相结合、落实国家方针政策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数据管理智能化的磨砺品格、体悟人生的“自找苦吃”道路。
(二)从“书本教学”到社会实践,探索一种育人新模式
1.聚焦思想引领,打造社会实践“金课”
学院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已将社会实践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探索,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的打造中,我们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将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融入活动内容,立足学科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在支教、扶贫、济困、扶老、助孤、助医多个方面积极作为,时刻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院整合资源,推进校政企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就是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所以,我们的“三下乡”活动也紧跟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方向,坚持产业发展和实践育人相结合,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搭建校政企军协同育人平台。
四年中,团委联合鄂伦春旗纪委监委共同开展“扶贫+扶智”三下乡,科技帮扶当地产业,先后在锡林郭勒正镶白旗第一小学、阿里河第二小学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信息工程系在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新巴尔虎左旗、扎兰屯等地为农牧民商户义务培训电子商务知识;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大学生赴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在疫情期间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工程系、艺术系送教、送演出、与军营共建等,不断推进平台建设。
2.与时俱进,探索实践新模式
2021年,为更好地引领全院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形式下继续奉献成长,我们鼓励师生采取“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等网络形式,探索“互联网+返家乡”实践新模式。
(1)从志愿奉献到扎根基层,拥抱一种成长与收获。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寄语,我们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一次次社会实践中,带领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学院大学生切身感受党的政策方针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向社会展示了大学生深入基层、投身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有一种收获叫做“别人眼中的职院”。
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充分运用深化实践活动宣传的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祖国北疆、内蒙古、学院和学院大学生,不断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开设“三下乡快讯”专栏,发布实践纪实数百篇,收集照片2万余张,视频总时长500余小时。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学习强国、中国青年网、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服务青年发展平台“创青春”、北疆大学生、内蒙古共青团、内蒙古团委学校部等央媒、省媒先后报道学院的“三下乡”活动近50次。和大学生返乡座谈时,我们感到了他们从羡慕别人的大学生活到骄傲地分享自己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转变,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收获了一种“别人眼中的职院”的自豪感。
(3)有一种收获叫作“荣誉是一份沉甸甸的回忆”。
我们的努力,不仅为学院师生带来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得到了上级给予我们的鼓励和肯定。我们获得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某院系的实践团队连续三年被授予“镜头中的三下乡”奖项;我们获得全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志愿者服务队”荣誉称号4项,“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4项,“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6项,“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员”荣誉称号30项;学院连续两年获得“全区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4)有一种收获叫作“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改变”。
每年假期,实践团队秉承蒙古马精神从学院出发,前往全国各地。半亩拙田青山旁,我们边做农活边讲政策;一缕炊烟绕山塘,我们探寻文明新风;乡村支教别离时,虽苦乐相随,却情深不已;革命圣地忆峥嵘,牢记吾辈时代使命;高新园区唱未来,体悟工匠精神,胸怀报国之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您问我,一路走来是什么让我们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我会说,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心用爱用奉献去感受老百姓的热情淳朴的温度、民族文化的厚度、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扎根的深度和全区决战脱贫攻坚的力度。用理想信念在这条“自找苦吃”的道路上,努力优化实践育人职院模式,以“上好‘国情’思政大课,打造社会实践‘金课’”的决心,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