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

(一)供给内容体系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融合度不够

高职院校既有高校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特殊性。从生源质量上来看,高职院校是在本科院校录取后招录,生源质量较差,但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学习能力;从就业去向上来看,多数毕业生就业于地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以上因素决定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既要因材施教,加入工匠精神,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需求,又要因地制宜,融入职业素养,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高职院校中高质量第二课堂供给不足。例如,职业素养类项目供给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发生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对办学定位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缺乏服务地方产业、提升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项目;实习实践类第二课堂项目与地方产业衔接紧密度不够,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无法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校园文化类第二课堂项目和企业文化、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融合度不够,无法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项目与学科建设结合度不够,忽视了主体性因素,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强。同时,缺乏创新思维和专业指导低质量的第二课堂供给过剩,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对第二课堂失去兴趣。

(二)供给方式创新与大学生建功的统一性不强

当代大学生生逢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知识更新更快、科技变革加深的新潮流,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供给方式依旧需要继续创新。一方面,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认识不够深刻,需要创新第二课堂思想引领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课堂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经济运行、管理运作等实际问题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这就需要创新第二课堂培养模式,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