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课程化建设

四、缺乏课程化建设

2018年出台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已经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子系统,除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外,也是一个独立的育人平台,其具有自身的育人体系和运行机制。但是,高职院校对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未将第二课堂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部署,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目标管理、内容管理、系统运行尚不健全,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制度建设尚不完备,课程化建设进程缓慢。具体来说,就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内容而言,相应的第二课堂微团课、微课程、“青年大学习”正在逐步有效推进,但是还未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就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设计而言,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考勤考评不到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不规范;就第二课堂学分设定而言,多数第二课堂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并积累积分,积分和学分的转换机制尚未明确;就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建设而言,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处于无序状态,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已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但是仅实习实践实现了课程化,其他活动内容未被纳入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实践课程建设也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管理上,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参与机制不健全、实践课程建设不完善,导致实践教学课时不足、指导教师缺乏、内容形式化等问题;内容上,高职院校对实践育人资源挖掘不全面,与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接不通畅,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利用不充分,工匠精神无法融入实践育人,校内外实践基地无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可见,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仅仅是作为大学生参与校园集体活动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缺乏完备的课程体系,从而导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