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三个聚焦”育人保障机制

二、完善“三个聚焦”育人保障机制

(一)聚焦党的领导,推进实践育人课程化

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高校将各个单位、部门有效衔接,实现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所以实践育人离不开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在组织保障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成立党委书记“一把手”负责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部门—学院—班级”四级管理模式,建立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体系,探索高校为主体、政府调控、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全校形成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共识。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推进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把实践育人作为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出台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时、明确学分、安排授课教师,探索实践课程的标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细则,完成从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转型;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把教师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把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纳入评奖评优,调动师生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费保障方面,设置实践育人专项经费,完善实践育人经费审批制度,为实践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聚焦思想引领,融合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意识。高职院校要坚持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将实践育人与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结合起来,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合作开展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以教育自信支撑文化自信;还可以联合地方政府、工矿企业、驻地部队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理论普及宣讲、文化艺术服务、国情社情观察、美丽中国实践、科技支农帮扶等活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聚焦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

实习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坚持产业发展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紧跟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方向,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建立校政企多级联系、协同育人,提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用校政合作引领校企合作,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聚合资源,用法律和政策杠杆鼓励校企合作,拓宽校企合作领域与空间;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坚持产教结合,将企业应用型课程嵌入实践育人方案;最后,企业需在车间、工厂内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将实习实训与大学生专业相结合、将生产内容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将实习单位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和大学生进行实习双向选择,按用人需求培养大学生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使企业和学校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换以促进校企长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