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意义
(一)实践育人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重要路径
实践属于哲学名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同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要求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育人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和育人相结合,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高校通过实践育人将实践主体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以大学生为育人主体,通过实践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育过程,实现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观念、能力和检验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的目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化。
(二)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通过座谈、回信等形式强调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可见,实践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出发,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效。
(三)实践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更要求学生懂专业、强实践。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公益、科技创新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是高校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一方面,这是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学改革的时代需要,社会实践将第一课堂延展到工厂企业、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帮助大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对困难、承受挫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这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专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生动的生产实践,促进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技能型方向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引领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助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