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学分转换制度
2025年08月10日
二、积分学分转换制度
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项目体系,实现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标准化、体系化,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引入“学分制”,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以显性、客观的课程学分量化扭转过去隐性、主观的活动评价标准,凸显学分量化的主导作用,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考核评价作用。这样既有利于第一课堂教师将教学方法迁移至第二课堂,又有利于其他教育资源进入高校第二课堂,从而使学分体系成为一个“过滤器”,将各类教育资源塑造为规范化、标准化的课程形态。
(一)积分获得模式
灵活积分获得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打卡”获得制,参与活动课程通过现场扫码打卡获得积分,如知识竞赛、文体赛事、青年大学习等现场参与的单次活动;二是“申报—审批”获得制,以申报—审批方式计分,如学术科研、学生工作任职、赛绩等级、职业资格证考取等活动;三是“学时折算”获得制,以参与长期活动的时长进行折算,如志愿服务、线上学习等活动。此外,还需依据大学生大学期间课程参与量的不同对学分获得量进行微调。
(二)实现积分和学分的互换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分配“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专科可以安排四个学期“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本科可以开设六个学期“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并设置最低积分标准。每学期,各二级学院对所有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进行学分转换,达到“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最低标准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成绩并取得学分,完成度越高,成绩越高;未达到的大学生则显示挂科,不能获得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