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
大学生社团的内涵和特点,决定其在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大学生社团最本质的功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能力提供了平台支持,为大学生成才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大学生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基础,因而,大学生社团的本质功能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的具体和深化。具体来讲,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运用所学、检验所学、补充所学的重要舞台,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求知欲望空前强烈,学校课堂教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恰好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延展大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领地”。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而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与巩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社团培养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大学生社团则更加重视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所参与的实际活动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更为科学有效。另一方面,大学生参加社团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兴趣、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升素质,这既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促进了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道德修养和民主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亲历性、实践性、体验性活动,作为一种自发组成的社交群体,大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就培养大学生自身能力而言,社团组织是一个绝佳的隐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能为团队贡献自己的智力和执行力,也可以学到不同层面的个体技能。社团成员之间的互相激发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考模式、创新性思路和问题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社团成员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而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共享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团队学习过程中,社团成员一起制订工作计划、理解工作任务或判断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团队成员之间有可靠、清晰、中肯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提升社团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就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而言,在社团组织中,大学生既是组织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自身行为的管理者,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如何维护组织运转、如何组织重大活动、如何预判活动效果、如何统筹协调各种资源等。为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资金、场地、关注度等各种资源。因此,相比于传统的团学骨干,学生社团负责人面临的生存压力、协调难度更大,也更具挑战性。但也正是这种相对艰难和复杂的工作环境,使大学生社团往往能够培育出具有超凡魅力、超强能力、超高人气的大学生领袖型人物。所以大学生社团无疑对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以班级为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而大学生社团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新渠道。与党团等正式组织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内容趣味性更强,活动形式更为多样,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更强,这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类社团在弘扬地域文化、突出地区特色等方面作用显著;社会实践类社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扶贫、支教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公益类社团使大学生将道德理论应用到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实现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有利于促进公民道德教育。可见,大学生社团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社团在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大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塑造,是通过多种形式完成的,如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的组织文化、社团活动开展效果等,这些都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等也深受社团影响。因此,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繁荣校园文化,而且有助于陶冶社团成员情操,对社团成员自身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文明行为的提升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增强大学生凝聚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而大学生社团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是凝聚力产生的基础。社团成员加入社团全靠自愿,他们目标一致,拥有相同的志向和追求,因此,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较高,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社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凝聚力,这对于构建较高凝聚力和较高认同度的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