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项目体系概述
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借鉴第一课堂“学科—专业—课程”的逻辑,从“平台—方式—活动”三个层级对第二课堂各类活动进行课程化、标准化、体系化的设计。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设置“一级活动平台”,分解“一级活动平台”,形成“二级素质培养方式”,细化“二级素质培养方式”,标准化“三级活动支撑”。
(一)一级活动平台
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是发展大学生学业学习、科学研究、文艺体育、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兴趣、才能,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成长需求,按照项目内容培养方向的不同,可以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七类:思想政治素养类、社会责任担当类、社会实践能力类、创新创业能力类、文体素质拓展类、青年成长履历类、职业技能大赛类,这七类活动构成第二课堂“一级活动平台”。
(二)二级素质培养方式
对“一级活动平台”进行“二级素质培养方式”分解。
思想政治素养类项目主要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四进四信”主题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大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团支部建设研讨;团支部风采大赛;优秀团员、团干部、志愿者、桃李之星评选等。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社会责任担当类项目主要包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国家和省市大型文体赛事活动、校内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党的政策方针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其正确的价值追求,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者。
社会实践能力类项目主要包含:校内劳动实践、勤工助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外社区企业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和社会服务、大学生义务支教、专业实习、校企合作和创业培训班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基层等基本国情,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发展中加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把大学生培养成职业素养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践行者。
创新创业能力类项目主要包含:“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园模拟招聘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双创交流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勇于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者。
文体素质拓展类项目主要包含:开展校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元旦晚会;举办文化艺术节;举办十佳歌手大赛、曲艺大赛、相声小品大赛;开展社团广场文化周活动;校运会;举办“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体育活动;开展夜跑活动;举办校园杯足球赛、排球赛等。通过文体活动的举办,帮助大学生提高文体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促进其身心健康,把大学生培养成文化自信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传承者。
青年成长履历类项目主要包含: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和学生组织、社团组织任职工作经历。从活动策划、过程实施到总结分享全程参与运行管理,使大学生在参与中提升管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备领导才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创者。
职业技能大赛类项目主要包含: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考取职业资格证,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延伸到第二课堂实践中,以赛代练,深化书本理论、提升专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把大学生培养成技术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劳动者。
(三)三级活动支撑
通过“三级活动支撑”填充“二级素质培养方式”,构建一个供需平衡的框架体系,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全覆盖、体系化,将所有活动纳入第二课堂项目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化统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