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李思屈
美学与艺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而“艺术”一词被频繁地运用在各个领域,则显然要更早一些。如今,“艺术”成为身份和品位的一种隐性象征而走进千家万户。化妆打扮要有“艺术”,语言交流要有“艺术”。21世纪是传媒艺术与技术并存的时代,那么,传媒的艺术是什么?艺术传媒和传媒艺术有什么区别?
传播中常用的摄影、摄像、剪辑、制作,绘画的点、线、面、色彩,音乐中的音色、调式、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是互通的。艺术是共融的,正如我们熟知的很多画家也是优秀的音乐家。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多·达·芬奇就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家,他在绘画、音乐、建筑、雕刻、数学、地质学、解剖学、植物学、制图、写作等多个领域取得建树,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莱奥纳多·达·芬奇曾说:“你如果要做一个艺术家,你要牢记:必须开拓你的胸襟,务使心如明镜,能够照见一切事物,一切色彩。”
作为传媒工作者的种种活动,无论是拍影视剧、纪录片,还是电视新闻采访、报刊、杂志,都与视觉艺术有关。对于出色的传媒工作者来说,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要并重。在世界艺术史上,艺术作品表象背后之精神才是其真髓。没有“精神”的艺术品是苍白的,无灵魂的。无论电影、电视连续剧、纪录片、专题片、新闻类节目,都不要在未策划定稿前盲目启动拍摄工作方案。
快速运转的城市生活使人心逐渐变得浮躁。对于多数人而言,“技术”与“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仿佛所学的东西马上就能用上才是真理。在心灵经受不住超级繁忙的重压时,只想到用“鸡汤”式的书籍来舒缓一下神经。
本书作者诗扬,长期从事艺术实践,同时也在传播理论和艺术理论方面用功。她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就是在艺术学与传播学交叉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现在大家手里的这本书,从艺术角度解析媒介传播,从传播角度反观艺术,就是她长期研究的成果和长期艺术实践的心得。我想,无论是作为传媒专业学生阅读的辅助资料,还是作为摄影、摄像爱好者的休闲爱好读物,都应该是能让读者有切实收获的。
(李思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