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直射光的拍摄技巧

(一)室外直射光的拍摄技巧

第一时间段:按照太阳的自然运行轨迹,在与地平面形成零度到15°角的运行时间,也就是“早晨”“黄昏”时间段。选择这一时段拍摄创作需要把握光线特点,选择不同的拍摄技巧。

第一,利用柔和的自然直射光。清晨和傍晚,阳光透过空气中的介质,形成柔和自然的光线。太阳初升,东方的天际被映红了,淡淡的微云在金色阳光下显得浪漫而气势磅礴的。在摄影和摄像作品中,自然景观是可以带有强烈隐喻性和抒情性的。“一日之计在于晨”,拍摄清晨的校园和街道,闹事和广场、城市和乡村都展现着不同程度的青春力量。“最美不过夕阳红”,黄昏的晚霞是最绚丽多彩的,红色的火烧云、鱼鳞般的淡淡白云都是重要的拍摄素材。选取黄昏和清晨拍摄,画面所反映的潜在意义也不尽相同。傍晚夕阳下的所有景物都被抹上一点儿淡淡的哀愁,让人想起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8个字的小令完美描绘出十种意象,让人感受到秋季郊外的风景和诗人凄惨悲苦的心情。用诗词抒发情感和影像拍摄的意境是异曲同工的,两者都突出了同一种感受,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中作者情感的表达。这首《天净沙·秋思》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幅唯美的色彩画面。第一层由下至上:枯藤缠绕着老树,乌鸦在树上栖息。第二层是由近至远:小桥流水和水岸民居。第三层由远至近:古道苍凉,瘦马伴西风。视野由近处到远处,层层扩展。

第二,利用自然光拍摄剪影或半剪影作品。该时间段的天空明亮,地面景物比较暗,拍摄作品时可以突出天空映衬下的地面景物剪影。袁毅平的摄影作品《东方红》拍摄于1961年8月,选取了太阳升起至地平线一半的时间段。画面下方的天安门等景物剪影轮廓清晰,天空占据整个作品近四分之一,太阳从东方升起,显示出初升的朝气和力量。

第三,合理利用投影和光影进行创作。摄影家弗兰克··霍尔特说:“生活中的一切,无非是光和影。当你看到一束光从窗户射进,你要立刻想到其阴影,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很多人在拍摄作品时忽略或避开投影,忽视了投影在作品创意中的重要意义。在拍摄艺术性较强的影片或照片时,除了合理安排景物之外,需要重视景物的投影或光影能产生的艺术效果。影子的表现有直接、间接两种。投影直接表现是指物体与自己产生的影子是连接在一起的。投影间接表现,是比较含蓄的投影,树叶晃动留下的影子等具有写意意味的投影。在早晨、黄昏时间段内,室外直射光线入射角度低,使物体形成很长的投影。利用好这一时段物体的影子,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变化效果。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拍摄,更加突出影子的效果。有时候大面积的投影会给画面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感受。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思顿说:“传统的摄影规则,是拍照时着重考虑明影部分的曝光量,而不去顾忌强光部分。我的做法却正相反。主要考虑到强光部分的曝光量,不去顾及明影部分。”在爱德华·韦思顿的摄影作品中,大面积的投影经过处理变得独具特色。

第二时间段:当太阳投射的角度和地平面形成15~60°,形成了较长的照明时间段,光线色温约在5400K。被拍摄物体的受光面、阴影、投影明显,适于表现柔和而丰富的层次感、多维度立体感和质感。该时间段的光线、亮度、色温变化缓慢,给拍摄者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拍摄环境,室外现场采访时选择这一时间段,可以清晰展现被摄物体的正常颜色和清晰的层次。

第三时间段:当太阳光投射角度与地平面形成60~90°时,我们称之为“顶光照明”,也就是正午时分的自然直射光。选择该时间段进行室外采访类拍摄,外景照明较难处理。由于太阳的位置和地平面几乎垂直,自然直射光线强烈,使得景物上部和地表亮度高。

顶光照明时期的拍摄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尝试改变拍摄物体的位置。将可移动的景物放置在阴影的部位,明暗反差会变小。在电视纪实摄影中,由于摄影器材配备相对简单,所以在条件允许时,遇到顶光照明的情况,我们往往是采用调整被摄物体位置的方法进行拍摄,也就是说将被摄对象置于阴影部位,变直射顶光为散射光进行拍摄。还可以将被摄体的主要部位调整到统一的明亮或阴暗的区域,然后按被摄体的主要部位确定曝光组合,保证主要部位的层次,舍去其他次要部位的层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