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雨听琴,典雅之境

(四)赏雨听琴,典雅之境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把“典雅”列为“八体”之一,最早对此做出了解释:“典雅者,溶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把“典雅”的内涵经过改造,由儒家引向了道家,从中丝毫闻不到儒家经典的气息,却显示文人雅士超然出世的道家风范[13]。细读“典雅”一品:“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1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徐上瀛《溪山琴况》,一个论诗,一个品琴,二者所阐述的美学意境虽不尽相同,却存在一定的共性。《溪山琴况》中“雅”,是指古琴之雅。“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15]若以诗品入琴韵,可以把两者之间的共性细致化。“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正是淡泊宁静、素有涵养的有道雅士的代表,可曰“静”;凭借想象而达到超远,好似游峨嵋之雪、洞庭之波的神远,与幽鸟相逐、上有飞瀑之实境,两者皆可曰“远”;舍弃繁华而追求淡泊才是风雅之士才可表现出琴音情趣,竹林茅屋坐的必是摒却俗世繁华和尘世纷扰的隐士高人,两者皆是“淡泊”之意;琴论“逸”况中安闲自如之景象,潇洒不群之天趣,正是诗论典雅一品的美学意境。

图7-8 元 赵孟頫《柳荫会琴图》[16]

与“典雅”一品意味相近的“实境”乃是真情与景物的结合。在弯曲的清澈涧水旁,碧绿的松林之阴下,打柴的樵夫和山中的隐士聆听“幽人“抚琴。弹琴的是幽居于山谷的高士,听琴的是淳朴的樵夫和隐士,此情此景随性所之,淳朴而天然。这一实境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历史典故颇为相似。以老庄为主体的道家哲学则推崇隐逸随性,妙道自然。“典雅”与“实境”都是依托道家哲学体系而延伸出来的,充满玄学意味的美学思想,是可以在文学、美术和音乐三者之间互通的美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