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协调
最原始的色彩红色、黄色、蓝色是三原色(颜料三原色中的大红、柠檬黄和湖蓝)。两种原色之间相互调配而成的,明度和纯度仅次于三原色的色彩绿色、橙色、紫色,是三间色。这六种色彩合在一起被称为基础色,除了黑色和白色之外的色彩都可以用几种基础色调配出来。
我们在运用红色的时候需要注意,红色有着强烈的画面感染力,通常需要搭配其他颜色一起使用。我们常说的“绿叶配红花”即是很好的例子,画面中大部分基色是绿色的叶片,仅仅一点儿是红色花朵,就是这片甲之地能为观众带来情绪的拨动。反之,如果为了突出红色花卉而将整个画面铺满红色背景基调,反而不能突出红色花卉的生命活力和热情。拍摄少年儿童义务劳动的画面,无需在背景中大面积凸显红色的少先队旗,仅仅用孩子们佩戴的红领巾就可以表现出整体意义。红色或猩红色会带给人以恐怖的情感体验,在恐怖片的镜头中经常出现,阴森的背景配上几许猩红,可以引起观众的心理恐怖联想。黄色能让人联想到太阳的色彩,灿烂而辉煌;也能代表金秋的大地,丰收的喜悦。黄色在中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天地玄黄,黄色皮肤和黄土地代表着华夏文明。黄色也是赵匡胤之后的中国皇帝专属颜色,用于皇宫、社稷等位置,代表王者之尊,是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此外,黄色还有禁止、危险警告等多种意义。黄色的明度非常高,与黑色搭配显得很显眼,与绿色搭配彰显出青春、活泼、活力、朝气,与蓝色搭配显得清新,静雅。蓝色,这里指湖蓝色。这是三原色中唯一的冷色,容易让人联想起海洋和天空。海洋的浩瀚和天空的无际都是宽广而宁静的,使蓝色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格。绿色,象征着生命的颜色,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和平、健康、积极。绿色可以作为背景颜色大面积使用,大片的绿可以舒缓视觉疲劳,使人清新而舒服。黄色中夹杂绿色,容易让人联想起鹅黄嫩柳,是春天到来的前奏曲。深绿色和浅绿色也可以搭配使用,两色之间比较和谐安稳。橙色是活泼的暖色,是深受小朋友喜欢的颜色之一,表现青春、甜美、阳光、热情。紫色经常带有神秘的气息,“紫气东来”的祥和高贵给人以浪漫而神秘的心理感受。
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奖的电影摄像师罗杰·迪金斯谈及《肖申克的救赎》的拍摄时说:“我们选择的色彩将会面临不同的灯光效果,所以我们事先多次测试了不同的颜色在胶片上显示的效果后,才确定了整部电影的最终色调。我本来打算在夜戏中使用的暖棕色调,对我们为日戏所选用的灰色背景有非常不同的影响。这是因为当色温偏暖的夜间光线打在略微偏蓝的灰色墙壁上时,会得到一种类似于棕色的调子;而色温偏冷的日光灯在同样一面墙上却会让墙壁中的蓝色更加明显,在胶片上显得非常刺眼。胶片常常会增加环境中蓝色的强度,所以如果你想为你的电影寻求某种特定的色调,那么事先试拍色彩和服装就非常重要。”[35]
【注释】
[1]〔美〕帕蒂·贝兰托尼:《不懂色彩不看电影:视觉化叙事中色彩的力量》,吴泽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7页。
[2]〔德〕约翰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3]〔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2—33页。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5]〔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9—10页。
[6]〔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21页。
[7]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8]〔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32页。
[9]室内设计师经典理论教程,《自由设计新家园》,2006年8月2日。
[10]室内设计师经典理论教程,《自由设计新家园》,2006年8月2日。
[11]〔英〕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第112页。
[12]〔英〕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第112页。
[13]徐沛君编著:《蒙德里安论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14]〔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15]〔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64页。
[16]张扬:《影视调色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第50页。
[17]〔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4页。
[18]〔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4页。
[19]〔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5页。
[20]〔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21]〔俄〕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365页。
[22]〔俄〕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361—363页。
[2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欧洲老广告2》,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24]〔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237页。
[25]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欧洲老广告2》,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26]〔美〕大卫·罗桑德:《色秒精义:图形的表现与表达》,王军、吴林、徐彬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27]潘天寿:《潘天寿画论》,台北:台北书局,1986年,第11—12页。
[28]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60页。
[29]〔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12页。
[30]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欧洲老广告1》,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7页。
[31]〔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98页。
[32]郑恩国:《影视摄影艺术赏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33]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21页。
[34]周登富:《电影美术概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第254页。
[35]〔美〕帕蒂·贝兰托尼:《不懂色彩不看电影:视觉化叙事中色彩的力量》,吴泽源译,视觉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