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的思维联想

三、影视音乐的思维联想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基本幻象,这种幻象不是艺术家从现实世界中找到的,也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而是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音乐所创造的是另外一种幻象,虽然它有时也可以创造出一种空间经验,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却是处于一种特定的虚幻时间领域中。只有这种“虚幻时间”,才是它的基本幻象,它的基本幻象;它所创造出来的形式,就在这一虚幻的时间中移动着[12]

当我们聆听一首纯音乐时,能否通过听觉展开思维联想呢?静听肖邦的钢琴曲《夜曲》能联想到一个迷人的夜色吗?可否拾起一段浪漫的回忆?“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人在聆听这首《夜曲》时,产生的思维联想是不同的。

影视音乐的思维联想差异取决于观众的年龄、民族、国家、社会交往、阶层等多种因素。经历过“文革”的人,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渴望》时,对音乐和剧情之间的感悟会更深刻,甚至会将自己置身于剧中,产生更多思维联想。

【注释】

[1]〔美〕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7页。

[2]晏成佺、童忠良:《基本乐理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2页。

[3]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4]〔美〕大卫·索南夏因:《声音设计——电影中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王旭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5]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05—107页。

[6]晏成佺、童忠良:《基本乐理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57—58页。

[7]〔俄〕斯波索宾:《音乐基本理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8]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86页。

[9]引自弗里德里希·马尔伯格(1718—1795),德国音乐评论家、作曲家。

[10]〔美〕大卫·索南夏因:《声音设计——电影中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王旭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11]〔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45页。

[12]〔美〕苏珊·格朗:《艺术问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97—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