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术化的音响
艺术化的音响和写实音不同,它不是自然音响的再现和复制。艺术化的音响是根据剧情表现的特殊需要对自然音响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声音。它虽然不及写实音那么真实,但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果用得恰当,可以产生深刻的寓意,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艺术化音响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被采用。艺术的真实不等于自然生活的真实,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艺术源于生活,但它必须高于生活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说得好:“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的真实是不排除假定性的。
夸张是艺术化音响中最常见的一种,音响夸张的效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在自然声的基础上加混响,增大音量。另一种是在后期制作中通过声画错位,造成声音和声源的错位,而获得夸张音响的效果[3]。
夸张的音响在新闻采访中不能采用,唯独在剧情类的故事片中可以用到。比如,拍摄内蒙古的草原和牧民,需要突出草原上渐行渐远的马蹄声有节奏地敲打着草地。拍摄现场音响效果达不到要求,马蹄落在松软的泥土上,自然形成的音响效果很小,可以人为增大音响效果。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开场时有这样一段情节,犹太人排着长队说出自己的名字,打字员敲击键盘的声音被放大,每一下敲击都那样惊心动魄。生命在此时变成几个字母,人性在种族侵略面前一文不值。
当影片中遇到“回忆”或是“梦中”的情节,可以运用音响闪回的方法。将具有特殊意义的主观音响回放在主人公的“回忆”或“梦境”,可以增加戏剧效果。
电视剧《潜伏》最后一集中,有两个小片段,可以作为学习案例,仔细分析。第0′14秒~0′50秒,余则成迅速打开台灯,拿出微型照相机,拍摄桌子上的一份名单。这个小片段没有用到语言符号,却能够使受众充分理解剧情,投入紧张情绪中去,甚至为潜伏的余则成捏着一把汗。在几十秒的时间里,余则成的动作速度极快,“放下水杯、挪动台灯、打开台灯、掏出手枪、子弹上膛、放下手枪、回身取资料、拿出名单、开始用微型相机拍照、电话铃声响起、收起微型相机、戴上眼镜”。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以音响的声音为主要背景声音,配以音量极低的,具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音乐、节奏和演员动作语言的节奏同步,声画合一,效果突出。
声音突出了极强的现场感,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音量上低于现场声音。我们在进行微电影后期制作的时候,一定要在拍摄之前确定好声音图,选择最佳的声音和音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