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色彩艺术的处理手法
影视作品的色彩基调处理比较灵活,有时候一部影片中并非都像《黄土地》《红高粱》那样是一个统一的基调。色彩的基调可能是某个情节中的主要色调,构成色彩的整体因素也体现在这一色调上。在拍摄纪录片、微电影等视听作品的时候,色彩基调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不能杂乱无章主次不分,要提前考虑作品内容,色彩基调是文本内容的情感联想和灵魂的延伸。表现喜庆色彩要选择暖色调为色彩基调,表现大海要以冷色为基调,拍摄草原需要以绿色为基调,拍摄北方的雪景要以白色为主要基调;表现内心忧郁的情感一般选择灰暗或灰蓝色的色彩为基调,表现心情愉悦的妙龄少女可以用积极鲜艳的色彩基调,表现暮年老人可以斟酌选择棕色等色调比较暗的基调。
在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为了形成最佳的色彩基调,首先要在布光的时候开始下功夫,尤其是在室内人工光下进行创作的时候,需要根据表现内容来调整色彩基调,色彩基调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拍摄时如果使用全部的均匀平衡色温光照明,被摄物体色彩是真实再现的,但整个画面的色彩会很平淡,失去了色彩表现魅力。彩色摄影,尤其是艺术摄影的色彩效果主要依靠这色彩基调的色光来表达,镜框主体和客体的色彩应该与主要色彩基调和谐搭配,这样构成的画面色彩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要观察镜框中物体色彩,需要形成一定的色彩间隔,利用色彩的层次和距离变化。在布光、安排被摄物体颜色和背景颜色上下足功夫,是拍摄彩色摄影作品的基础。
北京电影学院周登富教授将电影拍摄过程中色彩处理的分工安排整理如下:
导演:负责基调色与语言色。
基调色:场景色调、人物色彩、全片基调、主题色。
语言色:节奏色、主观色、客观色、主客融合色。
摄影师负责光色、画色和片色。
光色:人物色、空间氛围、自然光线色、心理色、情调色、主题色、民族色、地域色、时代历史色、主客色、色光。
画色:画面中心色、画面色调、色基调、色语言、色节奏、场调度色、主客色、光影构图、镜头色、主题色。
片色:洗印配光调色、负像色彩转换、色调调度。
美术师负责形色、光色和语境色。
形色:建筑色、环境色、道具色、装饰色、服装色、化装色、民族色、地域色、国家色、主题色。
光色:场景气氛色、人物色、时代色、历史色、画面色、色情调、色语言、民族色、地域色、主客色、主题色、全片基调、场景色调。
语境色:色彩谱、画面图色、色基调、色语言、色节奏、心理色、民族色、地域色、时代历史色、场调度色、主题色、主客色[34]。
在电视作品和电影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构成作品整体或片段的色彩基调具有一定心理倾向性,画面色彩基调是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受众心理感受而决定的。确立拍摄主题和色彩基调后再进行艺术加工,使这一色彩基调在动态视觉表现时占据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