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背景

二、背景

背景与前景相反,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的,用于渲染主体和客体的一切景物都可称之为背景。背景比前景的运用更为广泛,不设置前景的照片经常能见到,而不设置背景的照片是极少出现的。

(一)理性选择画面背景

背景在摄影、摄像作品中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背景能够突出画面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空间环境;背景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合适的背景能够增加画面整体的艺术性;可以利用背景的颜色突出主体;可以利用背景形成景深构图。

在拍摄以人物为主体的照片时,背景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可以深刻揭示该人物的心理情感,不同背景带给受众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暗示也截然不同。例如:主体人物是一位身着古装服饰的弹琵琶女子。背景一,华丽的舞台,缤纷的舞台灯光。背景二,以旧时茶馆中的一个角落为背景。背景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建筑或是古代女子闺房。背景一让人一目了然,舞台上弹奏琵琶的或许是一位青年演奏家;而在背景二的暗示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茶楼中卖艺为生的女孩子;背景三表现的一定是生活在深宫中的落寞女子或是待字闺中的少女。通过上述比较,我们更能深刻体会背景对于主体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尝试选择某一拍摄对象作为固定主体,运用各种不同背景搭配主体,感受不同画面描绘的不同意境。

优秀的艺术家会在前期创作时开始考虑背景的处理方式,在实际拍摄中,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下面介绍几种规律性的背景。

职业型背景:媒体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人物采访或专访。在访问时,主体受访者不能改变,画面可调剂的只有采访背景。例如:采访某位劳动模范工作者,拍摄地点可以选取该劳模工作的工厂车间。这样的背景表现出主体人物的日常工作环境,运用自然光线,展示劳动者的工作现场环境,刻画其朴实、勤劳等美德,属于写实的拍摄手法。这样的背景和主体搭配,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深度刻画出采访主题。

生活型背景:生活是多元化的,它带着艺术的缤纷色彩和情感的苦辣酸甜走进我们的视觉世界。在选景前先要考虑好作品即将表现的特征,怎样的背景能吸引人的眼球?怎样才能反映作品环境?例如:公园长凳上坐着老爷爷和老奶奶,我们以两位老人的背影作为拍摄主体。需要突出的情感是青丝变白发,岁月换容颜,两人携手相伴走过多少年,经历过多少艰辛和困难。在选取背景时可选择晚霞映红的水面,兼带有河岸的丝丝垂柳。

季节性背景:在拍摄某些景物的时候,可以利用带有季节特征的背景来衬托主体。例如,用秋天树叶的颜色作为背景。北京香山秋天的红叶、四季九寨沟的色彩变换、冬天雪后吉林的雾凇等。合理利用这些带有季节性特点的画面背景,使画面真实而生动。

自然风光类背景:自然赐予人类的美丽风景一向是摄影、摄像爱好者向往的圣地。作为专业记者和摄像,不仅要选取美丽的风景,更要理解自然风光中隐喻的含义。以俄罗斯的白桦树林为例: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的民族象征意义早已跟随俄罗斯人民生活、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艺术作品等糅为一体。俄罗斯著名画家库因芝、格里察依、列维坦等著名画家的作品《阳光下的白桦树》《白桦树丛》《微风掠过白桦树》《金色的秋天》,完美体现出白桦树在四季中的美。俄罗斯民俗学家费德科曾这样形容白桦树林:“只要你走进白桦林,就会知道白桦树对俄罗斯人意味着什么。其他任何一种树都无法带给你那种纯洁、孤傲和完美的特殊感觉。这就是俄罗斯灵魂的写照。”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用饱含深情的笔记录着:“新月发出它沉静的光芒。池塘在闪耀。老桦树的茂密树枝,一面在月光下显出银白色,另一面的黑影掩盖着荆棘丛和大路。”白桦树代表着俄罗斯人的祖国和家乡。诗人卢勃佐夫在诗中写道:“我爱白桦树落叶缤纷,我爱白桦树沙沙作响。我的俄罗斯啊,我爱你的白桦,从童年起我就同它们一起成长。”由此可见,以某些自然风景为背景的画面中,风景的原始意义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风景中的象征意义。在摄影和摄像中,熟悉不同风景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要,这些知识需要平时不断学习积累。

名胜古迹类背景:以本地的名胜古迹作为背景,可以直接点出事件发生地点,让受众对该事件有更清晰的记忆。长城、圆明园、故宫、凯旋门、凡尔赛宫、金字塔、冬宫、夏宫、红场……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作为画面背景,可以将主体的文化内涵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画面背景运用不当产生的不良效果

如果画面背景处理不当,则会产生不良效果。有时候拍摄者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主体身上,忽略了主体背后的陪体,陪体背后的背景。这样会出现背景和主体之间的“不良重叠”。图中的背景树枝正好和人物头部结合,枝干好像已经插进人的太阳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良重叠”。无视或忽视背景,使作品画面主次不清晰,毫无章法。

在实地拍摄时,有一些场景不适合充当画面背景。其一,凌乱的场景,包括室内物品摆放的混乱和室外景物毫无条理。其二,拍摄带有人物主体的外景,需要避开一些树干、枝叶、柱子、镜子等能够影响人物面部光线的物体。应调整镜头中人物的角度,排除不合适的背景景物。其三,在拍摄广告或者某些需要突出主体人物形象的作品时,背景的色泽不宜过于鲜艳,避免背景喧宾夺主。其四:背景和主体若是反差特别强烈,对于突出画面整体效果的艺术性也不合适。

(三)背景在拍摄实践中的运用

背景在镜框中占据多少位置没有定性的规定,根据日常拍摄经验,可以遵循相关的拍摄规律。第一,如果想突出主体所在的环境,背景可以扩大。尤其是在拍摄文物古迹的时候,画面背景的完整性很重要。例如,宫殿上悬挂的匾额,如果没有全部出现在镜框中,只能拍下一部分,就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感。第二,人物广告作品中,需要选择简单的背景物体,若是背景繁琐复杂,人物就不能突出,广告作品的商业效果也随之降低。在忽略背景之时,可以把焦距调到远摄端,以便省略掉多余背景。或者开大光圈、使用长焦镜头使背景图像变模糊。第三,背景是画面整体无法分割的重要部分,这时候应该收小光圈,提高背景的清晰度。第四,利用天气影响进行拍摄。遇到雨雪天气、大雾天气时,合理运用逆光可以突出主体。第五,拍摄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影调有鲜明的对比,两者的色彩应该是既对立而又和谐的。

【注释】

[1]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2]高履泰译:《建筑十书·第三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

[3]〔美〕盖特雷恩:《与艺术相伴》,王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4]〔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5]《芥子园画传第四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第56页。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05页。

[7]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第15页。

[8]〔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61页。

[9]〔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5页。

[10]〔俄〕康定斯基:《艺术与艺术家论》,吴玛俐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3页。

[11]〔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2页。

[12]郭艳民:《摄影构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13]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18页。

[14]郭艳民:《摄影构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15]郭艳民:《摄影构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