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调与音阶

(七)大小调与音阶

几个音(一般不超过七个,不少于三个)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等)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作“调式”。调式是音乐中音高关系的组织基础,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式所具有的特性,叫做“调性”。调性一词的含义,有广有狭。如“大调性”,既可指大调式一种调式所具有的特性,也可以指具有大调式特点的许多调式所共有的特征。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其中有一个音作为“中心音”,这样便形成了调式。中心音又称“主音”,调式中最稳定的音就是“主音”。乐曲的结束音,一般都是主音,很少例外。[5]主音可以是C,也可以是G或者F,组成调式的音大都是五个音或七个音,五个音的叫“五声调式”;七个音即称“七声调式”。

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构成的调式。这种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调式在中国古代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中被广泛使用。在五声调式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音乐理论体系,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1.大调式

大调式,是由七个音构成的一种调式。大调式有三种: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

三种调式中常用的只有自然大调。自然大调音阶的特征是,第三级与第四级,第七级至第八级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他各音级之间为全音关系;第一级至第三级构成大三度音程,这是大三度最具大调式的明亮色彩;第一级至第四级,第五级到第八级是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四音列”;第七级到第八级是导音与主音的半音关系。

调式音级用罗马数字标记,由低音到高音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不同音级在调式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同,分别是Ⅰ主音、Ⅱ上主音、Ⅲ中音、Ⅳ下属音、Ⅴ上属音、Ⅵ下中音、Ⅶ导音、Ⅰ主音。

主音顾名思义是主要的音,也就是调式的中心音,好像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转一样,调式其他音级也围绕着主音运动。属音又叫上属音,在主音上方纯五度,它对主音的支持最为有力。下属音在主音的下方纯五度,也给主音以有力支持。主音、属音和下属音都是调式的骨干音,统称为“正音级”。中音是上中音的简称,它在主音与属音之间;下中音在主音与下属音之间。上主音与导音分别在主音的上、下方,有进行到主音的明显倾向[6]

调式正音级是调式骨干音级,包括第Ⅰ级、第Ⅳ级、第Ⅴ级。

副音级是调式中的非骨干音级,包括第Ⅱ级、第Ⅲ级、第Ⅵ级、第Ⅶ级。

和声大调是将自然大调中的第五级音降低半音。旋律大调上行时予自然大调相同,下行时第六级、第七级音降低半音。在三种大调中,自然大调是基本形式,应用最广泛。和声大调、旋律大调都是自然大调的变体,应用较少。

2.小调式

小调式包括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三种小调在音乐作品中被广泛应用。自然小调是俄罗斯民间音乐及许多其他各民族的音乐所特有的。由于民间音乐的影响,自然小调在俄罗斯作曲家(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及其他)的创作音乐中,在苏联音乐艺术中,都有很大的意义。和声小调大概从17世纪就成为小调的基本类型,并且保持其地位直到现代[7]

自然小调是小调的基本形式,由七个音组成。音阶特点是第二级与第三级,第五级到第六级之间是半音,其余相邻的音之间都是全音。它的第一级与第三级构成了小三度音程。小三度具有小调式的柔和的色彩。

自然小调的第七级音升高半个音,即是和声小调。和声小调的音阶结构是第六级到第七级音是增二度。自然小调的第六级和第七级都升高半音,就是旋律小调,旋律小调通常在上行音阶中使用,下行音阶还原第六级和第七级,依旧是用自然小调形式。

3.等音调与调的五度循环

两调所有的音级都是等音,而且具有同样的调式意义,称为“等音调”。在七个升降号以内的各调中,有三对等音调:

B大调=BC大调

#F大调=BG大调

#C大调=BD大调

调的五度循环:将七个升降号以内的各调,按照纯五度关系排列,就构成了“调的五度循环”。从理论上讲,调的五度循环可以一直延续,形成螺旋形。但是由于等音调的存在,无穷尽的延续就失去了意义。

图9-8 大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