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喻人,托物明志

二、以物喻人,托物明志

以物喻人、托物明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成的思维方式。中国绘画和音乐经历千年沧桑之路。梅、兰、竹、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眼中已经摆脱了植物的本质,被赋予了极高尚的精神力量。晋代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周敦颐爱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梅妻鹤子的林浦钟情于梅:“众芳摇落独喧研,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板桥喜竹,有竹石诗曰:“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元朝李衎的《修篁竹石图》为绢本,纵152厘米,横100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落墨虚实相间、前深后浅,怪石衬托修竹之俊秀挺拔。

图7-1 元李衎《修篁竹石图》[4]

元代画家王冕字元章,以画梅著称,尤攻墨梅,以墨梅喻人之气节。

图7-2 元王冕《墨梅图》

中国古代文人眼中的兰花,早已超越了草木的自然属性,和作为植物的审美属性。《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文子》卷六《上德》云:“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止,性之有也。”元代诗人吴梅《友兰轩记》中写道,“兰有三善: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三者君子之德具矣。”而兰有这“三善”,均与孔子的倡导宣传有关。

再看看那些优雅多姿的兰花吧!石涛有诗《墨兰》三首。其一:“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其二:“丰骨清清叶叶真,迎风向背笑惊人。自家笔墨自家写,即此前身是后身。”其三:“撇开瑶草点春星,倦想黄庭梦亦听。叶下穿云交半面,世间何句得全青。信他寒谷无边醉,簪我衣裙没骨丁。相勘凡花痴不了,纵浇尘土有馀馨。”

清代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李虬仲有《兰花册页》,上题诗三首:“迷离萧艾露风寒,千古英雄泪不干。搁笔沉吟谈往事,横琴未必调猗兰。”“楚畹清风涌笔端,廿年作客与盘桓。自怜不唱猗兰曲,万叶千花供世看。”“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当户已愁锄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善画竹、兰、石、梅。以兰花为题才的题画诗颇多。《题兰》五首。一曰:“兰花不是花,是我眼中人。难将湘管笔,写出此花神。”二曰:“兰香不是香,是我口中气。难将湘管笔,写出唇滋味。”三曰:“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风雷雨,终久不凋残。”四曰:“一笔与两笔,其中皆妙隙。何难信手挥,不顾前人迹。”五曰:“有根不在地,有花四季开。怪哉一参透,天机信笔来。”《题半盆兰蕊图》:“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题来兰》:“两盆兰草,一晚一早。先后得花,春末夏晓。”《题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峤壁兰》:“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清代著名画家汪近人有题画诗。《兰》:“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与我共幽期,空山欲归远。”《空谷清音图册页》:“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图7-3 清蒋廷锡《幽兰从竹图》[5]

李调元《芷塘同年斋中秋兰秀茂异常属余作诗》:“契阔今素心,忽动伊人怀。入室座未安,馨芳盈庭阶。此种秉幽趣,高寄白云隅。一为香所误,遂与诸草偕。其芳终不言,自分溷尘埃。今充君子佩,永得邀栽培。月夜静相对,如与人忘骸。愿言托孤根,岁宴两无猜。”

图7-4 明周天球《兰花图》之一

图7-5 明周天球《兰花图》之二[6]

上述大量的题画兰诗中,有的以兰花喻自身,有的颂扬兰花的高洁,有的以兰花为榜样……兰花与古琴的邂逅,相传是孔子自比幽兰的故事。著名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也名《依兰》,据说是由南朝梁代(有文献认为是陈、隋时代)的丘明传谱,明清时期的琴谱《幽兰》与《碣石调幽兰》有所差异。琴曲《碣石调·幽兰》的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小注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

图7-6 〔明〕马湘兰《花卉图》[7]

《漪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云,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