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景
摄影、摄像机取景镜框中的所有物体占有不同空间位置,前景位于整个镜框的主体之前,是距离摄影机、摄像机镜头最近的位置。或者说,距离拍摄者近的物体都可成为前景。不一定每帧照片或摄像作品都带有前景,但是在按下快门之前要形成前景意识。媒介传播常用的摄影和摄像技术属于“平面艺术”,运用二维平面来模拟三维立体空间。突出前景的摄影摄像作品可以增加空间透视感,使画面层次清晰,表现的情绪更具深度。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避免“没有前景硬找前景”的情况,防止前景喧宾夺主,分割画面、成像过大、色调过重等问题发生。合适的前景有提高层次感、增加装饰性、表现框架中的唯美效果、突显新闻事实的作用。
第一,可以提高空间层次感的前景。拍摄河岸上钓鱼的老人,老人是画面中的主体,倘若在前景中加入河边轻拂着的垂柳,将作为主体的老人稍微滞后一点点,则画面出现三维立体感,提高了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运用长焦镜头拍摄人物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没有前景衬托,作品将会变得呆板缺乏生机。
第二,装饰性前景。前景经常起到美化整体画面,提升艺术审美的作用。拍摄主体是一座千年古刹,选取寺庙前的参天古树作为前景,除了增加三维立体感,更为主体景物起到装饰效果,让观者心有所感,感有所悟。

图1-13 约翰·康斯太勃尔:《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1926年。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
《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作者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约翰·康斯太勃尔起初就读于皇家美术学院,后来注重自然风景临摹。他的作品真实而生动,其画风对后来法国风景画的革新和浪漫主义绘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约翰·康斯太勃尔曾经说:“我生来就是为了描绘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格兰。”在《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中,我们能感受到前景对于画面整体结构的重要性。从透视取景上将主体部分放在原处,表现出空间纵深感,凸显出教堂的主体位置。
第三,框架式前景。这是拍摄时选取前景的一种特殊形式,对画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取景方式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运用较多。拍摄者身处室内,通过一扇精美的雕花窗,窥探到一座生机盎然的私家园林,比起直接拍摄园林景色要美的多。又或者,拍摄者古香古色的房子之外,以敞开的大门作为框架前景,拍摄门内的主体景物或人物。佟毅夫曾经拍摄过一帧名为《千秋功绩》的作品,天安门下面主城门洞是作为框架前景出现的。通过门洞由北向南拍摄,正好拍到完整的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该作品按照亮度较高的景物来曝光,这样门洞内形成一片黑影,提炼出拍摄主体的独特效果[15]。
第四,新闻现场拍摄中的前景。在突发性新闻现场拍摄,往往需要眼疾手快,迅速寻找到新闻要点。摄像时尽量选取既具有信息含量,又突出画面层次的前景,使受众深入了解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