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外之旨,弦外之音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具有道家哲学意味的思想,即“味外之旨,弦外之音”。崔豹《古今注》中对晋代田园诗人陶潜云的记载:“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又蓄琴一张,弦索不具,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此二事正是此老得处。”《晋书·陶潜传》载:“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多以“无弦琴”为题创作诗赋。张随、宋祁的《无弦琴赋》;顾逢《无弦琴》诗:“只须从意会,不必以求声”;何孟舒《无弦琴》诗句:“君子闲邪日御琴,绝弦非为少知音。忘情自得无为理,默契羲皇太古心”;舒岳祥《无弦琴》诗:“琴在无弦意有余,我琴直欲并琴无。北窗高卧何人识?日日高风咏有虞”。此外,白乐天、欧阳永叔等也是该思想的一脉传承者。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夜筝》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表达出音乐弦外之音的特别之美。《溪山琴况》中云:“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之相涵濡,而洋洋徜恍。”可见“弦外之音”的音乐表现力可以将万物移情至人心中。

图7-7 清 禹之鼎《幽篁坐啸图》[9]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词作品中不着一字,音乐作品中不着一音,意在言外,求的是味外之旨和弦外之音。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不是直接流露,而是含蓄于景象事物的描绘中渗透出来。
“味外之旨,弦外之音”,表现在绘画中的留白和大写意。与西方绘画不同的是,古代文人画中非常重视画面“留白”,“留白”即是给出一定的空白空间。这样的空间有助于视觉审美,给观者以思考的空间。追求“味外之旨,弦外之音”,并非是指无声的音乐就是美的音乐,它想要表述内在的意蕴,不以形似为高,而以传神为上。诗无字、琴无弦、音无声,然其“离形得似,妙契同尘”。道家所言之“道”,即是“无”,以是之故,弦外之音更能体现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的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