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拍摄的照明方法
1.单光源照明
在拍摄布光时,仅使用一个照明灯具做光源,叫作单光源照明,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人工照明方式。
在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多数现场的条件有限,拍摄时间紧迫,这时候通常用单光源照明来处理。外景新闻采访的拍摄过程中,自然光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形成混合光,可以选择利用人工照明作为主光,把自然光作为辅助光。自然光过暗的时候就需要多个光源,避免明暗差别过大。在新闻节目的采访现场,通常使用碘钨灯或电瓶灯,选择适当的角度,照亮受访者以及周边物体。这样的拍摄产生的效果较单一,如需更佳的照明效果,必须要加入辅助的照明光线。
此外,现场采访条件差时,摄像机上附设的聚光灯可以充当单光源照明灯使用。新闻现场采访,有时候受到人员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一人一机拍摄,使用摄像机灯灵活方便。它的使用缺陷是,照射方向固定,角度变化小。
2.主辅光照明
在布光时仅仅使用主光和辅助光,称为主辅光照明。主光是最重要的光源,即照明中最明亮的、起主要作用的光源。主光照射下,能够更准确的表现拍摄对象的基本形态和画面立体空间以及物体的表面结构。如果拍摄地点的自然光是日光光源,那么主光需突出照射的方向,一般设置在物体的上前方和侧上前方,摄像机中线轴30~45°,也可以根据拍摄的具体条件和情况灵活安排。
辅助光通常位于与主光对应的摄像机轴另一面。确定主光的亮度后,根据需要调节辅助光。辅助光用于减弱主光造成的明显阴影,两种光线配合,照顾主光光线不能顾及的地方,减少阴影密度。当辅助光的亮度低于主光,两者的强度和反差越大,此时形成的厚重的阴影,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当辅助光的亮度越高,主光和辅助光的强度和反差越小,画面阴影越淡薄,整体效果明亮,立体感减弱。当主光和辅助光的亮度一致,或接近一致时,画面上不会出现物体的阴影,同时也失去立体感。有时候为了刻画人物面部形象,会选择使用一个反光镜来代替辅助光照明,利用反光镜中的散射光,拍摄出的人物脸部达到精致柔和的效果。
3.三点照明法
三点照明法也称为三光照明或三点布光法。这是一种常用于电视纪录片、电影拍摄的传统布光手法。三点照明,分别指的是“主光”“辅助光”“背光”,背光不是“背景光”,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从视觉上划分开主体和背景,在某些物体上形成反光的效果。在室内场景中可以允许有多个主光、辅助光和背光。主光作为三点中最重要的一点,比其余两点要亮一些,会产生深刻而清晰的投影。辅助光帮助主光形成的光亮部分延伸,也用于模拟场景中次要光源或反射光源的效果。运用三点照明时要灵活,可以先布置少量光,逐步添加辅助光来完成饱和,防止曝光过度。主光、辅助光、背光在自己的位置,由主光确立被摄物体的形态,辅助光增加柔和的层次,减弱主光造成的阴影,背光可以将被摄物体从背景中分离,使画面空间具有三维效果。三点布光主光、辅助光、背光的光比设置一般使用1∶0.5∶1.5~2的比例标准。以主光为基准,辅助光的强度为主光的1/2,背光为主光的1.5~2倍。主光太暗或辅助光过亮都会使画面造型效果变弱,背光太弱会造成主体与背景无法分离,画面缺少立体感和深度感。实际操作时没有绝对不变的模式,应根据拍摄场景在摄像机取景器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对光效需求作出判断,视光比变化需要,依照明意图而定,使三光照明达到平衡的关系。
在摄影艺术中,主光、辅助光和背光的三角形安排是单机拍摄常用的布光方法。多机拍摄或大场面拍摄时,就需要调整光线位置。电影拍摄对布光的要求十分严格,需要精确的照明效果。电视节目现场录制需要时效性,动态感和大范围场景布光,所以三点布光有时候不能过于规范,拍摄人物的角度不同,有时候会运用交叉三角的方式布光。
4.普遍照明法
普遍照明法指的是运用散射光和反射光均匀照射,成为全景照明的方法。通常用于阴天时候的自然光,运用高散光漫射照明。普遍照明法的光线会均匀布满整个拍摄空间,各方向照明强度均衡,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较弱。普遍照明法在电影拍摄中运用得较少,因为电影拍摄需要强调光线造型对画面产生的戏剧性效果。电视拍摄时,这种照明方式产生的散射光均匀柔和,摄像机在这样的照明环境下操作灵活,适用于各类电视节目拍摄的动态变化和场景调度。同时适用于新闻报道的现场拍摄。
布置室内人工光所需的工具:
☆聚光灯:是产生直射光源的工具,特点是光线直径小,内部的镜片使光线直接照射到物体上。
☆泛光灯:也叫“热灯”,是用钨制灯丝制作的照明器材,适用于彩色胶片拍摄。
☆石英-卤素灯:所产生的光线色温恒定,色彩平衡。
☆碗状反光灯罩:能聚集光线,使其集中照射在被摄物体上。
☆聚光罩:加在灯罩前的管状物体,使光束变窄。
☆反光板:用纸板或其他材质制成,将光线反射到阴影部分。
☆挡光板:黑色挡板,在光源前方。
☆遮光板:防止眩光。
☆扩散屏:半透明的塑料布,使灯光柔和。
☆柔光箱:将灯光完全罩住,使其光线均匀柔和。
☆灯架:用来固定灯或反光板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