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彩的对比

四、色彩的对比

色彩在画面构图中的形状、面积、明度、饱和度、位置等因素形成了色彩对比。在不同的色彩对比中,原本的颜色会产生出特殊的视觉感受。色彩对比就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颜色与颜色之间的比较,它体现在色相、明度、饱和度、冷暖、补色、面积等六种不同类型的对比之中。这样的差别愈大,对比效果就愈明显,缩小或减弱这种对比效果就趋于缓和。当对比达到最大程度时,成为直径对比或者地级对比。例如大小、黑白、冷暖处于极端时,就是地级对比[6]

(一)实验对比

实验一:

准备:两张相同大小的灰色圆形纸片,一张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纸。

操作:将灰色圆形纸片分别贴在黑与白两半边的背景下,可以看到,黑色背景上的灰色圆形纸片比白色背景上贴的灰色纸片显得明亮许多。

实验结果:背景上的黑色和圆形上的灰色明度差别大,造成两个圆形并非来自同一张灰纸视觉错觉。

实验二:

准备:两张黑色纸剪成的标准圆形,一张半边红色半边绿色的纸。

操作:将黑色圆形纸片分别贴在红与绿两半边的背景下,可以看到,红色背景上的黑色圆感觉发绿;绿色背景上的黑色发红。

实验结果:颜色与无颜色对比,产生无彩色黑具有彩色倾向。

实验三:

准备:一小张黄色纸片,两张同样大小的红色纸片,大小两块绿色纸张。

操作:将黄色纸片放置于大块紫红色纸张中,黄色发白并调性转冷。将一大一小两块红色字片,分别放进一大一小两块绿色纸片中,小片的红色显得更温暖更红艳。

实验结果:不同颜色面积大小的差异对比使色彩冷暖调性变化。

(二)色彩的各种对比

色彩的对比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形状、位置对比。

☆色相对比包括原色对比、间色对比、对比色对比、互补色对比、邻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等几种类型。先从一个小型色彩偏移实验了解色相对比。

实验准备:橙色纸两块,红色纸一张,黄色纸一张。

操作:将橙色纸分别放置在黄色纸和红色纸上,观察到红色纸上的橙黄色偏黄。

实验结果: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制出来的,当橙色和红色放在一起,相同的成分被调和,相异部分被增强,所以看起来比单独放置时偏黄。这就是色感偏移实验。

原色对比: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环上最极端的三个颜色,表现了最强烈的色相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属于最强的色相对比,中国京剧脸谱经常使用强烈的三原色突出人物的特征,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选用原色作为国旗的颜色[7]

间色对比:原色相混而得出间色,色相对比柔和,例如橙色、紫色、绿色之间搭配起来柔美舒服。绿叶搭配紫色的小野花,绿叶搭配橙色的橙子或橘子,这样的间色对比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对比色的对比:色相距离在120°左右时对比,三原色、三间色、色相环中间隔90°左右相对比,都是对比色对比。例如:黄橙色、绿色、蓝色、紫红色对比;橙色、黄绿色、绿蓝色、紫色对比等。

互补色对比:互补色的对比是指在色相距离在180°左右时形成的色相强弱对比。互补色对比容易形成冷色调和暖色调之间的对比。

近似色对比:近似色对比也称为邻近色对比,是指在色相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之间的对比。例如:黄色和绿色、红色和橙色之间对比,绿色中带有黄色,色相因素相互渗漏,在色彩统一中不失对比变化。

同类色对比:同类色对比是指在色相环上距离在15°左右的色相对比。例如,浅红色和深红色,橙黄色和浅黄色等等。

☆明度对比:明度对比是指色彩的黑白程度对比,也可以说是色彩明暗程度的对比。白天与黑夜,光明与黑暗,这种规律在人类生活和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意义。其中最强烈的明暗对比就是白色和黑色的对比。黑色天鹅绒也许是最深的黑色,而重土氧化钡则是最纯的白色。最黑色和最白色都只有一种,然而无穷数量的深浅灰色在白色和黑色之间构成了一个连续的色阶。中性灰色是一种无特点的平淡的无彩色,非常容易被明暗与色相的对比所影响。它是无声的,灰色会使强烈对比显得协调,其方法是吸收它们的力量,而这么一来,它就像吸血鬼那样,取得了它们的生命[8]。明度对比是色彩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色彩的层次与空间关系主要依靠色彩的明度对比表现。据日本大智浩的估计,色彩明度对比的力量要比饱和度大三倍[9]

构图的色彩对比中,明度对比是最主要的。如果需要突出某一主体的重要性,需要依靠明度和暗度来进行反差比较,明显的反差会使主体物体的色彩突出;反之,需要削弱某一作品中的色彩形态影响,可以缩小它的背景和明度差别,利用色彩明度来突出影视画面中的重点部分是常用的艺术手法。

☆饱和度对比:饱和度的对比是指纯色和稀释后色彩之间的对比。在相同颜色色系中的饱和度对比可以看出,鲜艳的蓝色和灰暗的蓝色饱和度不一致,鲜艳的蓝色给人的视觉刺激更强烈。不同的颜色色系的饱和度也有区别,纯红和纯绿相对比,红色的鲜艳度较高。高饱和度色彩基调有强烈、鲜明的特点。如果对比色相是全饱和度基调,容易产生炫目、杂乱和生硬的感觉。中饱和度基调具有温和、柔软、沉静的特点。低饱和度基调,易产生脏、灰、含混、无力等感觉[10]。在绘画调色时,降低色彩的饱和度有四种方式,在色彩中加白色;在纯色中加黑色;在纯色中加入灰色;在纯色中添加该颜色的互补色。

德国籍瑞士画家保罗·克利(1879—1940)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的一个音乐世家,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他是康定斯基组织的“青骑士”画派的主要成员。保罗·克利曾说:“我被颜色所主宰,我不需要去抓住它,颜色永远控制着我……这是幸福时刻的感受,颜色和我已经合为一体……”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莫扎特留给我们一个音乐的世界,这个音乐世界甚至可以打动那些不能领悟音乐世界与象征世界关联的人。克利留给我们一个绘画的世界,这个绘画世界甚至对于那些不能理解其渗透到绝对的洞察力的人来说也是存在的。”

对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在创作作品《奇异的鱼》时,保罗·克利谈到饱和度对比:“对比的表达方式是通过下列方法获得的:广泛使用从黑到白的所有色调,使色质含量达到极大的饱和度。或者有限地使用这一范围内的上面受光部分或者下面半阴暗部分,变化的巨大可能性是由各种颜色的结合所提供的。红色色调中的红色,就是指红度不足到饱和的整个范围,既是广泛扩张,又不超越范围——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图3-4 《奇异的鱼》

☆补色对比

两种色光相加呈现的不是白色,而是灰色,这两种色光和两种颜色即为互补色。最典型的补色对比是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葱绿色和桃红色等。凡·高的作品《夜晚的咖啡馆》创作于1888年9月,画面中蓝紫色的天空;黄色和橙色的建筑物;黄色、橙色、浅蓝色、黑色构成的石子路……凡·高晚期作品中喜欢运用黄色和蓝色为画面主色调,这两种颜色是对比色,黄色含有热闹温暖的气氛,蓝色表现出沉稳和安静。画面中部分建筑在灯光照映下呈现温暖的黄色,咖啡馆户外的桌椅呈现橙黄色,和深蓝紫色的夜空相互对比,使画面有强烈的纵深感。

☆面积、形状、位置对比

画面或镜框中包含着不同形状,不同面积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形状比例和颜色比例产生颜色对比。色彩可以组合在任何大小的色域中。但是,我们要研究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色量比例才算是平衡的,也就是不让一种色彩使用的更为突出。运用色彩和面积的和谐比例之后,面积对比就会被中和,画面中色彩和谐会产生安静稳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画面中所有颜色色相呈现出它们最高纯度时,面积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画面中色彩的感觉和色彩占据的面积有直接关系,画面中占据面积大的色彩会起到强调作用,占据面积小的色彩容易被同化或忽略。

歌德认为两种因素决定一种纯度色彩的力量,即它的明度和面积。他为这些明暗色调变化拟定了一个简单的数字比例,他的光亮度的数字比例如下公式:

黄∶橙∶红∶紫∶蓝∶绿=9∶8∶6∶3∶4∶6

黄∶紫=9∶3=3∶1=3/4∶1/4

橙∶蓝=8∶4=2∶1=2/3∶1/3

红∶绿=6∶6=1∶1=1/2∶1/2

在将这些光亮度转变成为和谐色域时,必须将光亮度的比例倒转。即,黄色比它的补色强三倍,因此它只应该占据相当于其补色紫色色域的三分之一。因而原色和间色的和谐面积比例关系如下:黄∶橙∶红∶紫∶蓝∶绿=3∶4∶6∶9∶8∶6。此外歌德还将一个圆形分成36个扇形等份,黄色占3份,橙色占4份,红色占6份,绿色占6份,紫色占9份,蓝色占8份。

伊顿认为,当色彩处于少量位置,就好比处于危难当中,它要做出自卫的反应,所以相对的,比它处在一种和谐数量中较为生动,在生物学上也看到类似的补偿规律在起作用。在植物界和动物界,处于不利的生存条件下就会出现一种奋起反抗的力量,一有机会便表现出增强了的性能,处于微量的色彩如果有机会受到长久注视而一直呈现在眼睛中,就会变得越来越浓缩,越来越显眼。

荷兰画家彼埃·蒙德里安是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

彼埃·蒙德里安绘画美学中的“真正的现实”,是隐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纯粹和实在”。这种美学观念源自于画家本人对于通神论的热爱。在彼埃·蒙德里安眼中,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建筑、森林、湖泊,都有其潜在的“纯粹和实在”。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外貌不同,但究其实质却是相通的。

彼埃·蒙德里安认为:“造型数学以创造者的观点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条不紊的思想。”而实证神秘主义则指出一种创作法则:“我们现在研究着把我们想象中的现实转变成可以为理性所控制的结构,以便随后在‘一定的’自然现实之中重新发现这些相同的结构,从而凭借造型视觉去洞察自然。”[11]

画家的任务就是在画中把那隐秘的纯粹实在和普遍的相通性揭示出来,彼埃·蒙德里安深受荷兰数学家、哲学家苏恩梅克尔的影响。苏恩梅克尔认为自己的新哲学体系能够使人们通过冥想深入自然,透察出现实隐秘的内在结构。大自然虽然在变化中显得活泼任性,基本上总是以绝对规律性来经常执行任务的,意即以造型的规律性来起作用。苏恩梅克尔眼中的三原色均具有象征的意义,黄色象征阳光的四射运动,蓝色象征着天空的无限延展,红色则是中性和搭配色,是黄和蓝晨曦时的细语交谈[12]

“风格派”认为绘画必须体现一种广阔的宇宙规则,纵横的线条、原始的颜色和平面的结构被置于一种和谐的布局之中。彼埃·蒙德里安在晚年的作品里,只使用黄、红、蓝、白、黑这些基本色彩,而技巧上,也只使用面积对比和色相对比两种基本手段。他自己也谈到了色彩位置与关系:“所有的事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个部分都从整体中获得了价值,而整体也从每个部分那里获得了价值。一种色彩只能通过另一种色彩存在,一个维数要通过其他维数而存在,位置通过其他位置而存在,这就是我把关系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因。”[13]

图3-5 《红黄蓝构成》[14]

《红黄蓝构成》45×45厘米,绘制于1930年,是彼埃·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从画面中可以看到,黑色的粗线条将整个画面划分成面积不同的矩形。右上方的红色正方形是画面主导部分,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红色色度饱和。画面左下方有一小块矩形的蓝色,画面右下方是很小的矩形黄色。蓝、黄色矩形图案和其余的四块灰白色矩形有效配合,使右上方的红色正方形和画面其他部分获得平衡。《红黄蓝构成》的画面中,运用三原色红、黄、蓝,三个非色素灰、黑、白,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形成直角和不同颜色的矩形和正方形,将正方形的画面分割、组合。是色彩面积平衡的经典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