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中的冷与暖

一、视知觉中的冷与暖

色彩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视知觉带来的冷和暖。首先来看日本色彩学家大治浩的实验:将两个车间的环境颜色,一个涂冷调的青灰色,另一个涂暖调的红橙色。在客观上,两个场地的温度是相同的,但车间中的工人主观感受上的温度有很大的差异。在青灰色车间工作的人,在摄氏15℃时仍然感到冷,但在红橙色车间工作的人,在摄氏11.1℃时还不感到冷。下面是约翰内斯·伊顿用动物来进行的实验:将一个赛马的马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粉刷成蓝色,另一部分粉刷成红橙色。在蓝色部分的马匹赛马后很快安静下来,而在红橙色部分的马匹却在若干时间内依然感到燥热不安,并且发现在蓝色部分没有苍蝇,红橙色部分却有很多。伊顿通过实验认为:红橙色或者朱红色是最暖的颜色,蓝绿色是最冷的颜色。我们常用的暖色包括黄色、黄橙色、橙色、红橙色、红色和红紫色,冷色包括黄绿色、绿色、蓝绿色、蓝色、蓝紫色、紫色。

提起冷色,可以联想到海洋、冰川、蓝天、星空、青山、绿水、雪原等环境景物,而暖色让人想起金色的麦田、红旗、火焰、沙漠、太阳等景物。通过对人和动物的色彩视知觉实验,能够清晰看出色彩的冷暖能够引起人和动物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冷色能够降低血液循环,使人的肌肉产生收缩,通过这些生理反应来感到平静松弛;暖色能够让人的血液循环加速,使人感到兴奋;特殊刺眼的颜色会让人感到内心冲动。下图中的中国画《冬雪》,整体以冷色调为主,从视觉上给人以“寒冷”的冲击,唯独在画中用几抹黄色和红色的灯笼作为点缀,使画面整体效果更加灵动,能够联想到冬季北方乡村的春节

图3-3 《冬雪》(张诗扬画)

美国知名的影视色彩研究者帕蒂·贝兰托尼曾经任教于洛杉矶美国电影协会学院,她教授的色彩与视觉化叙事课程,为导演、摄影师、编剧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色彩知识给养。在她的色彩实验课上,同学们带来某种色彩的东西,把教室完全妆扮成一种颜色,其实验效果验证了色彩的惊人力量。参与红色实验的同学出现“兴奋、骚动、汗流浃背、争吵、尖叫”的行为。蓝色实验中,面对一屋子的蓝色,学生们“停止交谈、低落、倦怠”,甚至于课程结束后还慵懒地坐在教室。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更清楚色彩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视觉感受周围环境的冷暖变化的例子很多。比如:夏天的房间中,窗帘等主要家居用品都会选用冷色,身在其中会感到凉爽些;冬季则换成暖色系的家饰,使人感觉暖暖的。当我们需要营造某种氛围时,可以利用背景环境突出氛围和情感,不同色彩的画面会带给观看者不同的视知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