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处理艺术

一、主体的处理艺术

取景镜框艺术中主体部分之重要,就像是一篇论文的中心论点,一个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一样。在摄影、摄像取景时,必须在镜框中找到需要的拍摄主体。当一部平面艺术作品展现在受众眼前时,要在第一时间集中观者的视觉关注度,让受众领会拍摄者的构思和用意。所有的艺术化处理技巧都是为了突出主体,主体模糊不清的画面造成“文不达意”,更无法诠释作品包含的深层意义。

当遇到宏大的现场、人物众多的场面,尤其需要注意镜框中主体的处理。拍摄时必须在诸多人物和景物之中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物体,突出表达要点,统领整个画面构图,突出平面媒体中不同层次的艺术表现力,避免形象模糊,主题不集中。

在实地拍摄时,需要从四个方面来逐步推敲画面的主体:

首先,是拍摄主体自身的主观条件。人类长期生活在具有共性的社会中,无形中受到来自家庭、地域、民族乃至社会的影响,导致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的差异化。在同一类受众群体中,对某些事物的意象形成具有一致性,形成鲜明的“共性思维”。若是在拍摄作品时无视主体的主观条件,则会通过视觉造成心理偏差。在高档的西式餐厅中,餐具应该是精美的刀叉,在一盘半生半熟的牛排旁边放置一双景泰蓝的精美筷子,容易给受众造成思维逻辑的混乱无序。总之,镜框中的主体应是受众在潜意识中很重要的部分。

第二,在构图时为主体景物安排合理的位置。通过对“黄金分割构图”“线形构图”“几何形构图”等多元化的构图技巧,我们了解到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同一个主体,因放置在镜框中的位置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人们通常会把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位置,他们认为中心部分是画面均衡稳定的最佳位置。殊不知这样安排主体造成整体画面缺少灵动的生机变化,极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第三,主体景物在镜框中的面积。根据主体在画面中面积的大小,一般有两种处理主体的方法。一种叫作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比较大,因而比较突出,这是一种偏于写实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近距离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将被摄主体拉近放大的方法来实现。另一种叫作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并不大,但是通过一定的摄影手段仍然可以使它很突出。间接突出主体使画面显得含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的联想、思考的空间较大,是一种偏重于写意的方法[12]。突出主体的艺术性审美主要指间接处理法。在拍摄练习时运用间接处理法,可以从明暗、色彩、线条、远近、动静等角度着手,运用不同的方法突出主体。

第四,主体在画面整体中的统帅作用。主体支撑起画面,把诸多零散的景物和人物穿连起来,形成有层次的整体。主体的表现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表现:再一种是间接的表现[13]。直接表现可以使人对作品意义一目了然,间接表现突出含蓄意味,需要通过线条、光线、虚实变化来引导受众的视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