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音乐
电影是集文学、表演、摄像技术、舞美、音乐于一身的“视听艺术”。电影和音乐之间的角色互动与融和过程非常漫长,电影技术与艺术发展进程中,其表现的风格和审美也跟随时代而变更,谭盾早期的电影音乐《火烧圆明园》插曲采用质朴的中国民间音乐曲调,至后期影视剧《卧虎藏龙》《英雄》中的电影音乐作品,将中西音乐风格相糅合,呈现给受众一场视听盛筵。
电影的发展历程,要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电影和电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相继出现。电影问世伊始,即是无声电影的“默片时代”,在没有音乐、音效、对白、解说等任何声音元素的情况下播出的电影。人类在正常生活中养成了视觉和听觉感官并行而动的本能习惯,无声的影片只能满足视觉欣赏,使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不平衡。是以在电影音乐技术尚未成熟之时,就有影片开始利用隐藏在银幕后方的乐队为电影现场配乐。音乐理论家汉斯·艾斯勒认为:“音乐正足以当作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电影的无声时代长达32年。
关于电影的“有声”和“无声”,曾经在影视艺术界有过争论。卓别林曾经这样评论“对白电影”:“对白片?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它的,它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的巨大美感。”
鲁道夫·爱因汉姆曾经在《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说:“毫不懂得电影艺术的人常常把无声说成是电影的最严重缺陷。这些人认为有声片的发明使默片前进了一步或臻于完美。这是一种愚蠢的看法,就好比有人大事颂扬立体油画的发明,说它推进了由来已久的绘画原则一样。”“如果想在艺术中像序列两个活动那样,把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连接在一起,那显然是既无意义也无可能的。艺术家在想象和构成他的世界的形象时,是通过可以直接知觉到的感官元素的,例如颜色、形状、声音、运动。这些感觉对象的富于表现力的特征有助于解释表现对象的意义和性质。表现对象的实质必须明显地展露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东西之中……深红色的葡萄酒和低音提琴的深沉的声音可能具有相同的表现力,但是在红色和声音这两种纯粹的感觉现象之间却不可能建立起任何形式上的联系。”[1]
贝拉·巴拉兹曾经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白片真是件蠢事。想想吧,如果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摄影机的同时,又发明了有声片摄影机(这个假定当然是不可能的),情形又怎么样呢?要真是那样,恐怕谁也不会发了疯似地想用无声的表演来演出戏剧性场面了。谁都会把这种想法斥为不艺术的不自然的和荒唐可笑的了。表现一个人说话而没有声音,只见嘴动而听不到说些什么!然后人物消失,我们从字幕上读到一些算是人物刚才所说的话!然后我们又看到这同一个人物在无声地说话!真是岂有此理!”[2]
无论电影学理论家的争论结果怎样,电影艺术都向着时代迈开它的脚步了!
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伴奏的人是法国人奥古斯塔·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 re,1862—1954)和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 re,1864—1948)。卢米埃兄弟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者。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Grand Cafe on the Boulevard des Capucines),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电影的同时,邀请钢琴家至现场为电影演奏钢琴小品乐曲。这是电影与音乐的第一次合作,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默片时代为电影而伴奏的钢琴曲,与电影的画面和情节没有直接关系,两者各自演绎各自的艺术,以至于可能出现视听内容不协调或相悖的情况。
悲伤的画面和故事情节配上节奏欢快的音乐,这样不搭配的电影音乐很快引起电影艺术家的重视。1909年,美国爱迪生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开始为电影的剧情选择对应的音乐片段,标注上“快乐”“哀伤”“气愤”等情感形语言标签,在电影表演时根据剧情演奏乐曲,使观众的视听感官达到基本的和谐。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贝切编辑《电影音乐手册》《电影用曲汇编》等电影音乐书籍。这类书中详尽地标注出音乐的风格和情感,如强烈的爱、悲愤、剧烈的痛苦……1912年,温克勒(Max Winkler)出版《音乐指示谱》(The Music Cue Sheet),这本乐谱合集,同样是为电影播放而服务的分类音乐,当时很多著名作曲家创编的乐曲都被收编在这类书籍中,如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贝多芬的一些序曲等。
这些适合电影的音乐曲集被人们称为“罐头音乐”。“罐头音乐”是指制作完成的版权音乐,这些音乐被用不同的情绪标签分类,以商业用途为主,可以“开罐即食”。这些音乐主要针对乐曲对情绪的掌控,以及与画面情绪的和谐搭配。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初,“罐头音乐”曾经一度消沉,甚至被电影电视制作人遗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电影和电视的“罐头音乐”依然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配合有着更高的要求。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总谱出现了,在放映电影的同时由乐队现场演奏。演奏时常和影片放映时常相同,要求演奏者临场发挥,根据现场和观众的情况而调整音乐状态。20世纪英国著名的表演家,现代喜剧电影奠基人,奥斯卡荣誉奖获得者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于1918年创建好莱坞公司并开始了自己的电影音乐创作,为无声电影搭配合适的音乐和音效。他的无声经典电影包括《寻子遇仙记》(1921年)、《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等。卓别林的有声电影主要有《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一个国王在纽约》(1956—1957年)。电影《摩登时代》是在有声电影发明后拍摄的,虽然被定义为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该电影有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以及影片结束时卓别林亲自哼唱的那支歌曲。
据电影学史料记载,最早为电影专门谱曲的人是法国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夏尔·卡米尔·圣-桑,他为电影《吉斯公爵的被刺》专门创作音乐。1913年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贝切为影片《理查·瓦格纳》创作了音乐。1915年,音乐家J.C.布里尔为美国格里菲斯导演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创作了音乐。特别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有大量的作曲家尝试为电影谱曲。如法国作曲家亨利·拉博为影片《狼的奇迹》作曲,普洛兰·舒米特为影片《萨兰波》谱曲,埃立克·萨蒂为影片《幕间休息》谱曲,瑞士作曲家阿瑟·奥米格为影片《车轮》《拿破仑》谱曲,美国作曲家乔治·安泰尔为影片《机器舞蹈》谱曲,德国作曲家爱蒙德·门泽尔为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谱曲等,这些作曲家为电影音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3]。
【注释】
[1]〔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杨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第87页。
[2]〔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第206页。
[3]陈斌、程晋:《影视音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