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临风——笛

(三)玉树临风——笛

笛,俗称“笛子”,古代也称“横吹”或者“横笛”,属于中国民族木管乐器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笛子多由1根竹管制成,管身上开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尾部2~4个出音孔。笛膜多用竹膜做成。笛子的音域约有两个八度,是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中国先民拥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将飞禽的胫骨穿孔吹奏,用以传递信号。骨笛是笛子的鼻祖。1977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在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距今约有8000余年历史;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笛、箫、篪、筩是混淆不清楚的相似乐器。《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有载:“笛,七孔,竹筩也。”

图8-8 笛子

汉武帝时,笛子也叫“横吹”,在鼓吹乐中运用极广。后来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表现力有了变化。唐代的笛子有大横吹和小横吹之分,竖吹的篪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演出中,笛子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民间有种演奏形式叫“鼓笛曲”,其中两件重要的乐器就是鼓和笛。元朝以后,笛子逐渐变化,与现代的笛子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梆笛和曲笛。梆笛,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因主要应用于北方梆子戏曲的伴奏,故名梆笛。曲笛管粗长,音色圆润浑厚,用于昆曲、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戏曲的伴奏。

游子漂泊,闻笛思乡;长亭折柳,笛韵悠悠,这是笛声赋予古人的深情与思念,重温古诗句,依然能感受到百转千回的惆怅。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而感念游子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更加思念故土家园。唐代刘孝孙的《咏笛》云:“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笛声的倾诉即是心声的倾诉,高亢与低沉,皆是竹笛音色,百转千回古今情,所幸得遇几知音!

“紫清人一管,吹在月堂中。雁起雪云夕,龙吟烟水空。虏尘深汉地,羌思边关风,试弄阳春曲,西园桃已红。”这首《笛》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竹笛吹奏《阳春曲》,悠悠伤感念故人。用笛的声音排解愁怀,却给听者增添了几分哀思。

陈与义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诗情中带着笛声,含着画意。长沟、月、杏花、吹笛人,构成一幅意境雅致的中国画。处于国家混乱状态的文人,往往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不受超朝廷重视,他们用笛声寄托心中的苦闷与豪气。

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上寂历江枫愁。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空留才八斗,怨愤尤未平,这是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自伤自悼之音。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游黄鹤楼听到笛声,更为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添愁。“落梅花”即是《梅花落》,属于汉代乐府“横吹乐曲”,郭茂倩于《乐府诗集》中记载:“梅花落本笛曲也。”《乐府题解》:“汉‘横吹曲’共28节,李延年造,魏晋后仅有18首乐曲,其余全部失去传。”

赵暇《闻笛清》:“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请和冷月到帘栊。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诗句从听觉感受入手,间接评价笛声的魅力。吹笛人的情感随着断断续续的风儿,吹奏出悠扬断续的笛声。笛子的声音是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仿佛能够传入碧空,即便音乐结束,余音袅袅依旧萦绕心中。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白石有《暗香》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奇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南宋末年诗人、词人、宫廷音乐家汪元量,宋廷降元,他以宫廷琴师的身份随皇室北上,亲身历经了南宋灭亡,目睹了南宋末年的亡国凄凉。汪元量有词《好事近》:“独倚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海棠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回首华清池畔,渺露芜烟荻。”汪元量耳中的笛声,是悲戚凄凉的,往事不堪回首,音乐将内心的情感完全宣泄出来。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那是黄昏,夕阳的余晖笼罩着荒芜的大漠,在残破的古城中,在秋风萧瑟的边关,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横笛遍吹诉哀怨,皓月黄沙冷关山。那是驻守边关的将士在思念故土。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遥想皓月当空,边关夜冷。笛声凄凉,数十万将士闻笛感怀。

建议聆听曲目:

☆传统曲目:《小放牛》《鹧鸪飞》《欢乐歌》《中花六板》《云庆》《三六》《梅花三弄》《早晨》《西皮花板》《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对花》《闹花灯》《茉莉花》《柳青娘》《荫中鸟》。

☆笛子新作品:《山寨孩子的梦》《再回到从前》《三五七》《牧笛》《延边之春》《幽兰逢春》《粤海欢歌》《庆丰收》《牧民新歌》《黄莺亮翅》《苗岭的早晨》《乱红》。

☆曲笛演奏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十首。包括《引子》《葬花吟》《分骨肉》《叹香菱》《晴雯曲》《红豆曲》《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枉凝眉》《聪明累》。

☆通俗歌曲改编的笛子曲:《忘情水》《梦里水乡》《青春舞曲》《中华民谣》《春天的故事》《星语心愿》《青藏高原》《小河淌水》《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