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意与想象

二、写意与想象

写意,是中国画的绘画方法,自古与“工笔”技法并重。“磊磊几块石,馥馥数枝兰,写得其中意,幽情在笔端。”写意画中,更注重的是画中之“意”,即画中的“精神”所在。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写道:“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把卷问江楼,高呼曰子美。一笑水云低,开图幻神髓。”[10]在写意的绘画中,映射着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图4-15 《芦苇白鹭》(张诗扬画)

当然,摄影和摄像作品不同于写意画的笔墨,没有墨的渲染和线条的勾勒,剩下的唯有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精神”。一幅没有“精神”的摄影摄像作品,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缺乏艺术灵魂。

除了“写意”之外,想象也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思维创作模式。“想象”也可以说成是“创意”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旧的东西组合成新的形式,在面对陈旧的话题或是极为普通的场景时,考验着艺术家的想象力。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是这样感人,以至于使人感到要表现这个题材就非得使用这样的形象不可。只有对一个题材的各种不同的形象进行比较时,我们才能体会出想象力的作用[11]

【注释】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3]诺布旺典:《唐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27页。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7]〔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古典艺术》,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8]傅强: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第10期。

[9]笪重光:《画筌》,摘自潘运告《请人论画》,长沙: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71页。

[10]潘运告主编:《请人论画》,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1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