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音乐
想要更细致地分析新闻类节目中的音乐,首先要对我国现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类型进行大致的划分。
第一类电视新闻是传统的播报式新闻节目。例如,央视新闻联播,各省市的新闻联播。这类电视新闻通常在栏目片头和片尾用到音乐,在新闻播报中没有添加音乐元素。
第二类电视新闻是深度报道。在深度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深入到基层参访,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这个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加入少量的音乐元素。例如,记者驾车到某现代化农场进行深度采访,汽车行驶在坑洼不平的泥泞土地上,这时候记者的心情是愉悦的,音乐选择的是民族音乐演奏的欢快轻松的乐曲。当然,这类新闻节目中,音乐是配角中的配角,它的地位远在语言和音响之下。
第三类电视新闻是评论节目。新闻评论,一般会选取新闻价值较高,受众关注度较强的题材进行评论。新闻评论依托电视媒体,有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
第四类电视新闻是新闻故事。今天,新闻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播报手段已经不在新鲜。这种中西通用的“故事新闻”也面临着收视率的压力。富兰克林曾说:“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曾几何时,西方的新闻故事化潮流风靡我国传媒界。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都使用这种方式播报信息。
什么是讲故事的新闻报道?我国媒体怎样界定和理解呢?
我国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1921—2003)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早在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出:“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我个人赞成这种尝试。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散文的一种。因为新闻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代清楚明白,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大胆创造。”[6]“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新闻形式。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形式。”“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起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那么,将新闻故事化,有没有弊端呢?在全民皆媒体的时代,到底要怎样“讲故事”,才能够达到“信息传播”和“受众喜爱”的双赢状态?
辽宁电视台曾经播出一个栏目《王刚讲故事》。时长30分钟,每周一至周五晚上22∶25分首播,次日中午12∶52重播。节目宗旨:“一张面孔,穿越古今。一双眼,洞穿世事。更关注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一张嘴,不同凡响。因为真实,才会震撼人心!王刚讲故事,带您读懂中国社会浮世绘。”在该栏目中,新闻类电视节目运用音乐最多最灵活。
第五类,电视新闻脱口秀。这类新闻播报在我国比较少见。凤凰卫视每周四、周五晚上9点播出的,尤志东主持的《又来了》属于新闻脱口秀。“高端小气,热衷对立;童言无忌,节操略低;观点偏激,偶尔中立。有态度,有逼格,有笑点。致力于将政治娱乐化,娱乐政治化。”是《又来了》的节目风格。寻找当下新闻热点,由主持人尤志东进行梳理和另类解读,谈笑之间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一针见血。
《又来了》节目开端出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配合画面上钟表的图案,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播报的严肃之感。几乎每期节目中,主持人都要在音乐伴奏之下唱上几句。不谈尤志东演唱的功底如何,这样的一段现场演唱,确实是活跃了现场气氛,使得干巴巴的新闻事件变了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