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艺术中透视

一、西方绘画艺术中透视

从原始时期的岩洞壁画、洞穴壁画开始,人类开始本能地运用平面绘制图画,随着绘画技法的日趋成熟,透视学理论在西方诸多画家的艺术实践中得到印证。

古代埃及绘画主要采用平面法和重叠法形成空间背景。古代希腊时期,雅典画家阿嘎塔尔库斯在戏剧背景布上的绘画,突出了景物之间的远近距离。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茨在《建筑十书》中写道:“由物体聚向人眼的射线束与假象的透明平面相交,从而形成透视图形。”中世纪的艺术家通常运用古希腊时期的灭点透视法进行创作。

透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意大利画家乔托的作品《安娜与雅克布在花园门口相逢》运用重叠、明暗等技法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乔继承了乔托等人的绘画技法,创作出壁画《圣三位一体》,形成很好的三度空间效果。

西方艺术家对透视学的文字论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建主家、雕塑家阿贝尔蒂认为,大自然是艺术创作中的源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他在《绘画论》中第一个提出了绘画的数学基础是透视学,论述了“线性透视”问题,并创造了透视网格画法。同世纪意大利画家弗兰西斯卡写的《绘画透视学》一书,是一本具有创见性的透视学教科书,把透视的技术方法作了数学上的详细阐述,为透视学奠定了严格的科学基础。阿尔贝蒂和弗兰西斯卡的绘画透视理论是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其突出成就是使绘画在二维平面上达到了对三维空间的征服[1]

15世纪晚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写出代表著作《画论》。把解剖、透视、构图、光线、色彩等知识形成系统概念,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作了《最后的晚餐》等一批优秀的作品。16世纪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切特·丢勒著有《圆规直尺测量法》,对透视学基本原理进行了直观描述。

公元17世纪,绘画透视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图4-3 委拉斯凯兹《宫娥》布面油画

17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宫娥》,运用平行透视、反影透视和隐没透视法,通过远近、明暗之间的对比,充分表现出空间层次。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坦勃尔《干草车》是一幅田园风景画法,运用线性透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表现出空间纵深感。

图4-4 约翰·康斯坦勃尔油画《干草车》

关于透视的学术论著有法国数学家沙葛的《透视学》、荷兰人格拉维尚德著《透视学简论》、英国数学家泰勒的《线性透视学》、法国学者盖斯珀尔·蒙诺的《画法几何学》。在17至19世纪的西方艺术史中,无论是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学还是学术论著,都进入了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