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白与美
画面中的留白是画家表现构思和创意的地方,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传媒影视作品中,给画面留出空白,是一种艺术性处理手法。在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中,画面上的“空白”叫作“留白”,它突出了中国画特有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文人绘画中更深层次的情感韵味。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孾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中国画在讲求“虚实”与“留白”的同时,追求一种水中看花、镜中取影、有迹无形、超乎象外的境界,较之直接地照相式地反映客观物象更为含蓄幽深,超旷和空灵[8]。

图4-13 牡丹(张诗扬画)
绘画中的留白是艺术构思与呈现,是表现黑、白、虚、实关系的方式,是建立美学立意的根基。扬州八怪之一李方鹰有题画《梅花》曰:“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画家画梅之前经过缜密思考,如何取舍,如何处理虚实关系?取者,即是实,是梅;舍,即是虚,是留白。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吴思雷注:“凡理路不明,随笔填凑,满幅布置,处处皆病。至点出无画处,更进一层,尤当寻味而得之。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9]
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用“留白”表现山的“高”与“远”,可以给观者妙想山水景致的空间。花鸟和人物画的留白亦然。图4-13中画面有留白,4-14中则缺少留白,虽然牡丹的绘画技法相同,但视觉效果不同。

图4-14 牡丹(张诗扬画)
回到摄影与影视制作的视觉范围,纪录片、新闻报道、微电影、广告……在所有的影像之中,主题、情节和情感三者是并存的。“空白”在拍摄中能够强化主题内容、突出主体的运动感,使受众产生合理的想象,为影片增强艺术性和审美趣味。摄影、摄像作品的留白,并不像国画一样完全的空白,而是对画面背景的艺术化处理手法。正如前章中对“背景”的叙述,杂乱无章的背景会淹没重点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的视觉感官在看到一帧照片或者一个影视片段时,自觉地把看见的事物分成一部分,有重要的、非重要的,有漠不关心的、有急切关注的。空白的空间背景给受众创造了安静的审美空间,对原作品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