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与画面
摄影和影视画面透视,源自于绘画中的透视技巧,在摄影摄像镜头中,运用焦距和不同镜头拍摄的作品,将绘画透视理论转变成影视透视理论。我们审视任何一件平面艺术作品,都会从“平”中找到多维度画面的存在。在前期取景之前,最为重要的是仔细观察被摄物。了解观察物体本身的起源、类型、造型、光线、色彩等预制相关的情况,对一般造型和结构素描进行初步构思。
“透视学”是视觉艺术中的一门学科。英文透视一词“perspective”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透而视之”。希腊哲学家阿纳萨格罗斯曾解释:“在图中,线条应该依照自然的比例,使其相当于从眼睛,即固定视点引向物体各点的光线穿过中间假想平面所描绘的图像。”直白地解释,我们生活的现实空间是三维立体的,要把这个三维空间呈现在一个二维的视觉平面上,就是“透视”。形成透视需要三个自然条件。条件一:视点,也就是人类的眼睛,这是形成透视的主观条件。条件二: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如画面、电视荧屏等。条件三:物体,是形成透视的客观条件。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透视”理论。西方多采用“焦点透视”,透视主体固定在一个点上中,像拍摄照片一样把物体绘制出来。中国绘画采用的不是单一试点透视,而是注重数层视点的“散点透视”,中国画家将透视视点放在不同的区域,几个视点上能够观察到的物体通过画面组织而绘制在一幅作品中。采用“散点透视”原理,历代中国艺术家创作出很多百米长卷。
如果留意观察身边的景物,会发现“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现象无处不在。一条小路两边种着一般大小的树,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棵树,它的大小是不是发生变化了呢?在路上行走,是否觉得小路越来越窄了,路边的树也越来越小?我们可以站在室内,透过方形的小窗看见不远处的河流和田野,河流和原野的面积比小窗的面积大很多倍,之所以能够看见它们,是因为距离,近大远小的原理再次体现出来。在图4-1国画《村居》中,我们能看到近处石头围起的石墙,越往远处,房屋显得越小。

图4-1 《村居》(张诗扬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