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创作的共性
宋代郑樵《乐府总序》中说:“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古人在摸索探讨艺术的创作模式时,证明音乐与文学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具有相似的共性。在诗乐之间还没有严格界限的春秋战国时代,音乐研究和诗歌研究是并行互通的,当时的文人学士普遍认为诗可言志,音乐亦可言志。荀子曾在《乐论》中道:“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诗歌中的“志”是运用语言来描写的,音乐中的“志”是音符、曲调、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两者将内心世界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即道家美学中所指的自然流露。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艺术理论文献中,论述“心”与“境”之间主体客体关系的资料颇多。创作于西汉初期的音乐美学作品《乐记》,在荀子《乐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和文学创作中“心”与“物”两者主客结合的共性。“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张少康先生认为,《乐记》中音乐形象的“本、象、饰”,即是文学作品形象中的“意、象、言”,两者表现出音乐和文学创作中运用的描绘手段。《乐论》中所阐述的观点是音乐产生于人心感物,文学创作中亦是如此。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所言“心”和“物”的关系,是在《乐论》基础上引发的更深层次的论述,是《乐论》思想在文学审美创意中的重要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家的诗情中弥漫着浓厚的音乐情感,唐代的司空表圣在《二十四诗品》中,“典雅”“洗炼”“绮丽”“委曲”“实境”“旷达”六品提及琴与歌。诗歌与音乐,两种艺术形式彼此交融发展,从而形成丰富而具内涵的美学思潮。
中国的汉语和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标志,也是迄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最发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语言文字艺术的表述赋予人物和事物鲜活的形象感,通过修辞等技巧的运用,会使其读者感受到艺术之美,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艺术想象空间。如果说文学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的坦途大路,那么音乐,就是幽深的山间小径,曲曲折折,一路伴随着青草野花和潺潺溪流。走进音乐的世界,你可以触摸到缥缈的云雾,犹如神仙的福地洞天;可以感受到花香鸟语或是千山飘絮,那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最好馈赠;亦可以穿越古今,纵横中西,体会经轮下流转的时空。语言文学是唯一的仅仅运用语言符号来创造艺术意象体系、形成艺术作品的艺术。它具有形象创造与形象感受的想象性;叙事与抒情的兼长性;语言结构与话语情景的多样性。从审美角度来讲,语言艺术具有广阔的思想性;非直观的想象性;结构性与音乐性。
音乐与文学是相互性的两种艺术形式。在影视作品中,这样的交互和共融尤为明显。影视剧本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而影视音乐则隶属于音乐艺术。与单纯的音乐艺术一样,影视也是以表演为前提的。但是影视音乐在表演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作品内容,理解其文学情感,进而更深层次地突出表现音乐。比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由明代杨慎填词。观看电视剧,三国时代的烽烟战火和群雄争霸完美展现,历史人物艺术化塑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主题曲中,用音符和旋律来堆砌出深沉厚重的意境,流淌出历史的悲壮与苍凉。用我们今天的目光再次审视“三国”那一特殊历史时期,颇能感悟到“千古英雄皆黄土”。
【注释】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音乐的内容》,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29—12页。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3]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设色倪黄》,《续修四库全书》第10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第223页。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8—99页。
[5]图片选自《音乐教材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7月。
[6]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7]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4页。
[8]陈传席:《中国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4页。
[9]明万历汤评本《花间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0]〔德〕尼采:《哲学与真理》,田立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11]〔美〕威廉·弗莱名、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12]〔希〕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1页。
[13]〔意〕弗拉维奥·孔蒂:《文艺复兴艺术奖赏》,李宗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页。
[14]〔美〕威廉·弗莱名、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15]〔美〕威廉·弗莱名、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16]靳超英、陶维加:《大学音乐鉴赏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