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老学、庄学、魏晋玄学等道家美学隶属于哲学范畴。中国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变迁。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我国音乐美学呈现出“萌芽状态”,哲学“萌芽时期”是儒道两家音乐美学的思想源头。儒家取“礼”与“乐”之意,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道家取“气”“风”之意,崇尚自然美。
至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天下。士人思想上较为自由,学术上觉醒独立。出现了以“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家、农家、小说家”为主的多元哲学文化体系。音乐美学思潮空前活跃,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提出“大音”“道”“天籁”“心斋”“法贵天真”“道法自然,乐法自然”等理论,进入道家音乐美学的第一阶段。《吕氏春秋》乐论部分以道家哲学为基本核心,阴阳五行学说为主线,糅杂了些许儒家思想,其音乐美学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代刘安编撰的《淮南子》发展了《吕氏春秋》中的音乐思想,更好地将阴阳五行学与道家相结合,从而形成汉代道家美学思想体系。
魏晋至隋唐,释、道、儒三家在冲突中交融,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体系。魏晋玄学以“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冲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独立局面。嵇康所著《声无哀乐论》、陶潜“无弦琴”论继承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道家音乐美学思潮的第二阶段。至隋代,文帝杨坚重视音乐的治国作用,一度新订律吕及正乐雅声,反对“哀怨”“繁声”和民族民间音乐。唐代君主以隋为鉴,使唐代国运昌隆,音乐大放异彩。诗人白居易素好释道、老庄,善弹琴、喜音乐,仿效嵇康、陶潜之自然率性。他主张“唱歌兼唱情”,并在诗文中多次提出对音乐“无声之美”的运用。文学家元结在《订司氏乐》《水乐说》中提出的“水乐”不具“八音”和“五声”,以自然界水声为美。“全声水乐”即庄子所言的“天籁”,是对道家音乐美学意境的延续。
宋代程朱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家部分学说,发展为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心学、气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王守仁、张载、王夫之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颇为保守,毫无突破。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启蒙主义人文思潮,李贽、戴震等人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在音乐美学意识上重视情感表达,敢于推翻千年成说,提出“琴者,心也”“丝胜于竹,竹胜于肉”的音乐美学理论。汤显祖、袁宏道、王骥德、冯梦龙、张琦、黄周星等人延续其说法,形成以李贽“童心说”为基础的美学新思潮,进入道家音乐美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音乐美学主要论著有:李贽《焚书》中的《读律肤说》《琴赋》等篇,张琦《衡曲麈谭》等。清代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字狱,使李贽等人的新民主哲学思想受到压制,哲学文化只能延续程朱理学,无从创新。戏曲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以有少量文字论及音乐,其美学思想颇有新见。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以唱论为主,提倡声情并茂、雅俗同赏,具有一定美学意义。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地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察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宋以后所谓禅对画的影响,如实地说,乃是庄学、玄学的影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