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中的用光技巧
☆晴朗天气的正午左右时分,日光含有三原色的比例是基本相同的,视觉上感受到的是白色光。
☆一盏灯的色温为3200K度,在灯前加一张淡黄色的透明纸,其色温就低于3200K度;而在灯前加一张淡蓝色的透明纸,其色温就上升而高于3200K度。
☆一只普通的灯包含红颜色多,含蓝色少,并非是真正的白色光,当看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会误认为是白色光。低色温的白炽灯和高色温的闪光灯,照射同一被摄体就能产生两种光源色效果。
☆傍晚日落时分,由户外进入室内之始的视觉感觉是橙黄色的室内灯光,在房间小坐一会儿会发现柔黄的灯光变成白色了。其实室内的灯光一直没有变化,始终是橙黄颜色,人的视觉感受逐渐适应了橙黄色光而产生视觉误差,错认室内灯光为白色光。
☆阴天时户外的光由于色温较高,导致室外景致形成偏蓝色的色彩,视觉误差则认为是白色。
☆黎明时分的光源色是蓝青色调;日出时候在蓝青色调中加入一些品红色;太阳升起后以橙红色色调为主;正午前后光源色为白色;夕阳西下时以橙红色调为主调。
☆夏季晴朗的正午,自然光强烈,光线呈垂直状直射头顶。此时的自然光会造成物体投影短、侧部受光面积小,室外拍摄尽可能避开这一时段。
☆夜间拍摄是比较难控制的。夜间拍摄带有夜空背景的景物,由于光的缘故容易形成一片漆黑。若是计划拍摄夜景,可以在白天、太阳尚未升起或刚刚落山的时候拍摄取景,在后期制作中运用技术使画面影像严重曝光不足,形成夜间效果。
☆侧逆光拍摄时,可以利用物体影子的长短来突出画面空间层次感,发挥视觉构图艺术效果。
☆运用逆光拍摄形成光束效果。当背景光阴暗或者遇到烟雾,可以运用逆光拍摄光束,以此强化拍摄效果。
☆逆光照射在水珠等透明物体上,会使水珠晶莹剔透。
☆室外场景的逆光亮暗曝光拍摄时,应选择清晨或傍晚的低角度光线拍摄,可以使背景较暗,物体带有发亮的光边。
☆清晨和黄昏时间段色温约在2800K~3400K,阳光中橙色和红色比较多。可直接使用摄像机5400K色片预置色温调白平衡。
☆只有配置高端的机型才能直接调整数字,不能直接调数字的机器需要先设置5500K,然后调整“预设白平衡模式”才能生效,选择了其他模式无效。
☆黄昏时刻太阳微微落下山的时候,或是清晨太阳初升的时候,光影和光的色温不断变化,可以拍摄到笼罩在景物上的,暖暖的金黄色、橙黄色、橙红色。
☆顶光和脚光一般用做辅助光。
☆拍摄人物惊悚、恐怖画面时,可以选用脚光来突出人物面部的恐怖表情,增强惊悚的气氛。
☆在拍摄人物全身像的时候,脚光可以使画面上、下光线照射均匀。
【注释】
[1]霍绪德: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光影”模式,《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第155—156页。
[2]苟主权:《浅论西方传统画中光影手段的重要性》,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3]马守清主编:《现代影视技术辞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4]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1页。
[5]郭艳民:《摄影构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
[6]郭艳民:《摄影构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7]朱景和:《纪录片创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0页。
[8]郭艳民:《摄影构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