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和专题片中的音乐

第六节 纪录片和专题片中的音乐

对于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概念性界定,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区别,世界各国的说法不一,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接下来的话题—纪录片和专题片中的音乐。

我们可以从题材和内容上将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分成以下几类,人文类、自然类、科学类、人物传记和历史类。人文类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包括《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望长城》《布达拉宫》《BBC之金字塔》等。自然类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囊括了动物、植物、风景等多种题材的影片。各地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俗、城乡风貌的纪录片。例如,《黄山传奇》《迁徙的鸟》《微观世界》等。科学类的影片有《BBC之人类起源》《BBC之未碰触的星球》《BBC之末世火山》《战争机器之空中力量》《百慕大三角》等。人物传记类包括《BBC之阿道夫·希特勒的秘密》《梅兰芳》《周恩来》《林彪》《BBC之马克·扎克伯格》《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历史类纪录片和专题片有《辛亥风云》《淮海千秋》《BBC之二战全史》等。

纪录片中的音乐需要强调自然与真实,尤其是无声源音乐,不能按照主观意识强加音乐。导演需要选取合适的画面,来决定搭配何种音乐,决然不是通篇加上配乐,片子就完美了,就艺术了。纪录片《潜伏行动》中,在描写缉拿行动的时候,没有加入任何音乐,听到的是人物的悄声对话,以无声表现当时情况的紧张。

有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带有片头曲和片尾曲。纪录片《话说长江》中的《长江之歌》,纪录片《长江之三峡传奇》中的主题曲《相恋》,人物纪录片《邓小平》中那首《春天的故事》,《澳门岁月》中的《七子之歌》,这些纪录片的片头、片尾曲都成为经典歌曲传唱下来。电视专题片《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五十周年》中,片头片尾都运用了《志愿军进行曲》的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音乐从听觉上刺激了受众,节奏带动起沸腾的热血和激情。

纪录片《布达拉宫》是由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股份公司、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该片拍摄于1998年,上映于2004年5月,由陈真导演,程巍作曲。曾经荣获第十届“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

纪录片《布达拉宫》长达90分钟,影片以喇嘛僧人强巴格桑的叙述为主线。强巴格桑本名达瓦次沙仁,13岁时经过活佛受沙弥戒,赐名强巴格桑,进入布达拉宫出家为喇嘛,在布达拉宫生活60余年。通过这位年迈的喇嘛强巴格桑用藏语的讲述(中文字幕),观者对西藏的文化、宗教、社会变迁有所了解。

纪录片《布达拉宫》由“红山”“红宫”“白宫”“生死”“俗世”五个部分组成。纪录片伊始,有极短暂的“法号”一般的长鸣音乐,接着是藏语的低沉叙述:“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听人说拉萨有个布达拉宫。那时候,我也经常想象这座神奇的宫殿和无数个神秘的传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去朝拜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四个字出现在银幕上,音乐声也随之变得更加庄严和壮观,并加入了合唱。“我原来的俗名叫达瓦次沙仁,入宫以后活佛给我受沙弥戒时赐我佛名强巴格桑。”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男生低沉的诵念经文和女声高音部的歌唱相互交织,使人对西藏、布达拉宫、藏传佛教产生更深的理解。片尾音乐和片头音乐相呼应,用接近法号的长号音乐来完成。

纪录片《布达拉宫》中有一段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壁画的故事,用原生态的男生二重唱,选择藏族戏剧的曲调介入音乐。继而用电子合成器来模仿竖琴声音,配合两只长笛的协和平行音程,音乐仿佛在叙述一段往事,那是唐代公主入藏后,深受藏民爱戴的故事。

藏族说唱艺人玉梅演唱的诗篇《格萨尔王》;藏族青年男女手持打夯的工具边唱歌边跳起“打啊尕”,这些原生态的音乐加入纪录片中,能够表现特殊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用这种“原生态”的音画形式记录真实的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