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友”,音乐和绘画是古代文人必修的两个专业。正是由于书画作品中贯通有一种“笔走龙蛇”的乐舞精神,华夏艺术才以其至诚本真的生命性、广博深邃的时空性、气象万千的历史性和辩证演进的涵融性将书画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进而达到了“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这一高度……从中国书画艺术中渗透的“乐舞”精神看,对其间的关系简要做一表述(即由内层而往外层的层次依次)为:乐—舞—字—书—画,是由“乐”带动了“舞”、融进了“字”、拉动了“书”、启明了“画”[6]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和音乐艺术在历史轨迹中各自发展,两者偶尔交集,即会碰撞出火花。蔡仲德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这样说:“墨法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出现于先秦,对后世并无显著影响。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在魏晋以后曾长期存在,但它受儒道两家影响,而对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并无重大影响。阴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曾在汉代泛滥一时,此后虽也长期存在,却已被儒道两家所吸收、融化,而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则产生于先秦,影响于后世,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重要性远在其他各家之上。”[7]

儒家的思想影响绘画艺术的主体,道家思想影响绘画艺术的本体。也可以说,孔子的艺术思想犹如铁轨,规定了绘画艺术发展的方向;庄子的艺术思想犹如车轮,正好卡在这个车轨上,奔驰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中国古代文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最重,两家思想又那么合拍,把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划的十分清楚[8]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一粒明珠。画卷描绘了南唐韩熙载家庭夜宴的歌舞场面。《韩熙载夜宴图》不仅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同样具有研究价值。作品中详细刻画了夜宴听琵琶、击鼓观舞、王屋山六么舞、清吹合奏几个场景。听琵琶演奏时,画面上每一个听者的视线都集中在弹琵琶人的手上,七男五女无不被这美妙的琵琶音乐所吸引。据有关考证,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韩熙载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画中还有部分乐伎们的吹奏场面,韩熙载身着便服盘膝坐在椅子,女伎们穿着鲜艳,婀娜多姿做成一排,吹奏组合演奏者清澈悦耳的音乐。

图6-3 《韩熙载夜宴图》节选1

图6-4 《韩熙载夜宴图》节选2

绘画艺术选择音乐场景,音乐创作同样可以借鉴绘画艺术。我国著名作曲家贾国平为古筝、笙和交响乐团而作的《万壑松风》,创作灵感来自于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山水画作《万壑松风图》。画面中“奇峰耸峙”“飞瀑鸣泉”“清岚浮动”“水流奔涌”和“松林高密”五个主要意象既是贯穿该作品中的核心音响元素,同时也是构成该作品五个段落的音乐表现内容。

图6-5 李唐《万壑松风图》

德国《曼海姆晨报》刊登施特凡·德特灵格的音乐评论文章《自然万象之音》(王蕾译),其中这样写道:“音乐这样走到尾声:大手笔的泼彩和涂抹;外在的爆发与内在的坍塌;缭绕的云雾和湍急的水流;松林的私语和嚎叫;弥漫的香气和盘踞山顶的乌云……这一切用色彩斑斓的乐音来陈述,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