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艺术之精神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在探索的过程中,突破了许多古人,尤其是现代人们,在文献上、在观念上的误解。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偶尔着手到自己的文化时,常不敢堂堂正正地面对自己所处理的对象,深入到自己所处理的对象;而总是想在西方文化的屋檐下,找一膝容身之地。”[2]回忆历史记载中清代末年国家的衰败,清政府的无能,帝国的侵略。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圆明园的残迹、甲午海战的壮烈、割地求荣的屈辱……当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时,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苦思、探求,西学东渐,不同的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进入21世纪,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强国”的理念,国人的“文化自觉”逐渐觉醒。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精神,是延续了华夏千年文化命脉的精神,也是当代部分中国文人需要重视的精神。我们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遗产,这些无形的、有形的、无声的、有声的艺术中,蕴含着前辈们毕生心血,纵使时光老去,艺术灵魂依然绽放溢彩。
有人质疑:以庄学、玄学为根基的艺术精神,玄远淡泊,只适合于山林之士。现实社会中的竞争和变化非常激烈,现实与中国古代的黄老、老庄、玄学等道家思想处于对立的地位。是以,道家美学思想不适用于现在的艺术家。
艺术是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艺术的反映,常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顺承性的反映,一种是反省性的反映。顺承性的反映“对现实有如火上加油”,是对于他们所反映的现实,会发生推动、助成的作用。“我的自觉”“自然的发现”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对于推动后世艺术的发展潮流起到积极作用。反省性的反映“有如在炎暑中喝下清凉的饮料”。中国古代山水画,是在长期政治压迫的之下,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士大夫之流的利欲熏心之下,存在超向自然的艺术创作,在山水画中保存精神的纯洁。即使千年之后的人们再次观看到这些画作,也会给疲惫的心灵一丝慰藉。在跨越时代和历史的艺术作品中,凝聚的是高于艺术本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