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音的运用

(二)声音的运用

仔细观看一部影视作品,会发现影片中出现的声音制作有多种模式。我们常用到的有无声源的画外声音、画内声音、非叙境的声音。

画外声音可能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从有声源到无声源。例如,一辆消防车带着鸣笛声音离开视线,声音却依旧存在着。先入为主的明确影像,在观众的视听感觉中形成印记或模糊印记。在后续的情节中,这个声音重现时,可以联想到最初出现的画内声音场景。

第二种情况,从无声源到有声源。例如,电话铃声响起来,然后镜头切到电话机上。声音先一步强势介入,随后变成画内音。这是一个思维渐进的过程,视听感觉比较自然。

第三种情况,一直处于无声源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给观者造成剧情上的悬念,形成戏剧技巧。同时也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暗示曾经发生过的内容,或者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米歇尔·希翁对这几个名词做出解释:

画内音:是视听关系中,这一术语指那些有形的、声源在画框内同时可见的声音,而且声音和声源两者存在于可见的、现在时态的叙境现实之中。

画外音:在视听关系以及具体运用中,这个术语描述声音(人声、音响效果等)的声源在银幕上看不见,但它被假设存在于场景所在的时空内。例如一个角色在画外说话,他的声音被画内的对谈者听到,或场景发生在一间屋内,而我们能听见屋外街上的声响。

主动画外音:这个词所命名的画外声音,根据它们的本质,或者根据它们与影片角色的关系,会因为影片角色或观众对找到这些声音来源有所期待而引发反应……在一个场景的剪辑中,主动画外音经常引起一个跟随的镜头,这个镜头将回答画外音提出的疑问,或是将这个声音传递到一个疑问中去。

被动画外音:“描述”一个场景声音环境的声音(城市音响、工厂音响、乡村声响),但就其声源来说并不会引起角色或观众的任何疑问……“被动”这个术语没有负面的内容,也不应该与“中性”相混淆,它并不中性。被动画外声音常常起到的是交代镜头所起的作用,这样才可能使电影有更多碎片式的和近景别构图的镜头。

非叙境的声音,是在视听关系之中,声源明显不外在银幕上的场景所描述的时空中。最经常遇到的非叙事时空声音的情况是旁白叙述者或解说员,还有音乐伴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