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屏幕框架中的艺术呈现

中国画《乡情》(张诗扬画)
21世纪,城市生活节奏飞快,我们每天都需要浏览大量的新闻和信息。传统纸质媒体上的新闻图片和广告、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手机微信中的图片和视频、微商和电商的商品广告,视觉化的信息无处不在。媒体工作者需要将“真实性”和“艺术性”并存的作品呈现出来,给受众以视觉艺术美的享受。
生活中的构图艺术,多表现在摄影、摄像、动漫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视觉艺术大家庭的新成员中。这些艺术形式存在于城市的每个角落,传递着丰富的艺术信息。艺术家的情感与心血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活力,形成了多元化的美的符号。
进入“自媒体”时代,手机拍照、摄像功能愈发强大,越来越多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为信息发布者,传播着身边发生的新鲜事。从事传媒工作的人们,每天都会面临采访、摄像、广告设计、影视画面处理、摄影之类的工作。除了对专业设备和软件的娴熟运用,更需注意艺术作品的“视觉审美”与“艺术情感”。
《广播电视辞典》中对画面的解释是:“画面是指屏幕框架内所展示的能传达一定信息的可视形象。它是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电视画面由框架、影像、构图三个要素组成。”[1]所以说,画面对意义的表达主要是通过空间特征来实现的。和绘画艺术相比,电视画面具有运动性,它不是静止的造型,而是将客观事物以某种方式的重新再现。和纸质媒介、广播媒体相比较,鲜活生动的画面是电视传播的重要优势。拍摄角度、构图效果、色彩搭配、画面透视……这些绘画领域专业知识成为完善取景器中镜框艺术的重要知识。依靠直觉拍摄的作品往往是运用景别的变化构图,不能完整地表达作品情感与内容。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明确构图艺术的重要之处,合理安排点、线、面、明暗、光线、角度、色彩之间的关系,主次分明。以画面适应构图,了解屏幕框架构图的规律,分析拍摄场景或情境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机组织安排画面,突出画面的艺术效果,重视受众的视觉审美效应。
【注释】
[1]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