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雅韵——古筝
古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相传始于秦代。有一种传说,是由蒙恬所造,汉代应邵《风俗通》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记载:“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由上述史料记载可见,我国秦代时候已经有筝,而且开始用义甲弹拨丝弦。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刘熙认为筝的名字来源与它的音色,弹拨丝弦的筝筝声音为古筝命名。
在经历了汉代十二弦、唐宋十三弦、元代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至二十六弦,现在我们看到的普及性古筝已经基本定型为二十一弦。筝的流派主要有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的雅托葛和朝鲜的伽椰琴。
两汉魏晋时期,众多文学家创作了《筝赋》,如后汉侯瑾,三国阮瑀,西晋傅玄,东晋顾恺之、贾彬、陈窈,梁简文帝萧纲、陈顾野王等,共计八篇,在同时代乐器赋中数量为最。
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卑杀纤妙,微声繁缚。散清商而流转兮,若将绝而复续,纷旷落以繁奏,逸遗世而越俗。若乃察其风采,练其声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虽怀恩而不怨,似幽风之遗音。于是雅曲既阔,郑卫仍倚,新声顺变,妙弄优游。微风漂裔,冷气轻浮,感悲音而增叹,怆嚬悴而怀愁。若乃上感天地,千动鬼神。享祀视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后汉·侯瑾《筝赋》
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客游恋国,壮士冲冠,若夫楚王怡荡,杨生娱志,小国寡民,督邮无事,乃有燕馀丽妾,方桃譬李,本住南城,经居东里,度玲珑之曲阁,出翡翠之香帷,腕凝纱薄,佩重行迟,尔乃促筵命友,衔觞置酒,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白日蹉跎,时淹乐久,玩飞花之度窗,看春风之入柳,命丽人於玉席,陈宝器於纨罗,抚鸣筝而动曲,譬轻薄之经过,若夫钧竿复发,蛱蝶初挥,动玉匣之余怨,鸣阳乌之始飞,逐东趋于郑女,和西舞于荆妃,使长廊之瓦虚坠,梁上之尘染衣。
——梁简文帝萧纲《筝赋》
梁朝沈约有《咏筝》诗云:“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唐代李峤《筝》:“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白居易《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建议聆听曲目:
☆传统筝曲《上楼》《下楼》《打雁》《高山流水》《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山坡羊》《新开板》《汉江韵》《闹元宵》《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段锦之清风弄竹》《四段锦之山鸣谷应》《四段锦之小溪流水》《四段锦之普天同庆》《天下同》《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秋思曲》《过江龙》《寒鸦戏水》《粉蝶采花》《浪淘沙》《柳青娘(轻六调)》《柳青娘(重六调)》《柳青娘(活五调)》《粉红莲》《春涧流》《出水莲》《昭君怨》《崖山哀》《蕉窗夜雨》《水上鸥盟》《雪雁南飞》《杜宇魂》《散楚词》《薰风曲》《怀古》《翡翠登潭》《琵琶词》《单点头乱插花》《四合如意》《三十三板》《云庆》《高山流水》《月儿高》《将军令》《扫雪》《道情》《凄凉曲》《姜女泪》《秦桑曲》等。
☆创作筝曲《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东海渔歌》《林冲夜奔》《铁马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雪山春晓》《伊犁河畔》《月夜情歌》《瑶族舞曲》《西域随想》《竹楼听雨》等。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临安遗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