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诗词之以乐入诗
2025年10月24日
(一)音乐与诗词之以乐入诗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的转折点,诸侯称霸,礼崩乐坏。周代宫廷乐官掌管诗歌音乐约三千余篇,孔子以“礼乐”教化为本,“以诗为先、而后入乐”的宗旨对其整理编撰而成《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入乐的歌词总集,毛萇《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墨子言:“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毛诗《郑风·子衿》传中记载:“所谓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顾炎武《日知录》第五卷中记载:“古人以乐从诗,今人以诗从乐。”从上述史料文献中可以看出《诗经》是以诗歌为创作主体,音乐、舞蹈从之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歌曲调式是由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来决定的,以乐从诗是“古歌曲”重要的艺术特征。《战国策》所载荆轲刺杀秦王之前,于易水河畔与燕太子作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为徵声和而歌,继而变为羽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可见当时的歌曲曲调对歌词具有一定服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