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陪体的处理
画面中的陪体是为主体作陪衬的,也称为客体。在拍摄时合理运用陪体能帮助主体深刻体现画面描述的主题,同时对画面整体的艺术感起到推进作用。在新闻摄影、摄像作品中,陪体一定不能超越主体喧宾夺主,是以经常出现陪体不完整的情况。比如在现场采访过程中,受访者是主体,记者是陪体,记者经常不能全身出现在画面中。以事件场景作为陪体,要注意选择陪体对象,仔细考量陪体对整个新闻作品的影响。设计安排主体和陪体的时候需要斟酌构图、光线、色彩等多方面技巧,确保在任何一个技术环节中陪体均处于陪衬地位。艺术摄影、摄像和广告作品对陪景的处理要尤为认真,“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陪景处理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反之把画面搞得一团糟,无法辨认主体和陪体。
我们常用均匀的物体做陪体,突出不均匀物体的主体性。在均匀的画面中加入不均匀的元素,该不均匀元素会迅速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例如在怒放的花丛中,所有花朵都娇嫩欲滴,只有一朵凋萎的花儿,这朵凋谢了的花儿自然成为视觉关注焦点。又如,幼稚园的孩子们正在午睡,只有一个儿童站在小床上东张西望,该儿童被众多陪体突显出来,成为视觉焦点中的主体。
此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明暗对比客体和主体。黑夜中的灯光、蜡烛、烟花、星辰、月亮等自然与非自然的发光物体都会显得格外醒目。为了突出这些醒目的光,则需要暗淡的光作为客体。
运用色彩对比也可以表现客体。色彩突出主体和陪体是常用的拍摄技巧。在观看歌舞节目时会注意到,独唱演员和为其伴舞的舞蹈演员在服饰颜色上有明显的色彩对比。红花和绿叶相配,两者缺一不可。
利用事物的质感来进行视觉对比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英国作家迈克·威尔斯在1982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以一幅作品《乌干达干旱》获奖。该新闻摄影运用物体质感的对比来表现非洲严重旱灾地区的民生。作品中只有两只手的特写。一位成人白皙丰腴的手掌占据了大半的画面,在这只白色大手中托着黑人小孩子黑色小手。摄影师通过这两只手鲜明的质感差异,突出受灾的黑人儿童瘦弱的小手儿,一下子将灾情的严重和人们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人们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非洲灾民的强烈同情和焦虑。
在摄像过程中,主体和陪体的情况稍复杂一些。特写镜头是没有陪体的,拍摄运动的场面,主体和陪体的关系往往难以辨认。影视摄像时,主体和陪体是以段落片段出现的,两者相互转换出现在镜头中。这就需要拍摄者平时留心观察和思考事物,用扎实的基本功和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来控制镜头,拍摄出主体、客体合理的作品。
拍摄前可以按照前文所介绍的技巧来预先设定画面的“直接处理陪体”或“间接处理陪体”。直接处理陪体时,把陪体处理在画面内部,让观众可以看到。这种处理方法要求陪体一定要与主体有所对比,而且不能压过主体,两者必须要有主有次,有实有虚。在直接处理陪体的画面中,陪体的面积往往会比主体小;陪体的位置往往处于非优越的边、角、前景、背景的位置;陪体的形象往往会残缺、不完整,只要画面中保留足以说明其性质的部分就可以;陪体的色彩、影调往往与主体有对比,而且不抢眼。由于陪体和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所以要求陪体在动作、神情方面要与主体有密切的配合,陪体的线条结构、方位朝向也必须与主体相互呼应、相对一致[14]。直接处理陪体后形成“封闭式构图”方式。
间接处理陪体时把陪体的形象处理在画面之外,观众在视觉上看不到,只能在某种线索引导进行联想。间接处理陪体经常出现在影视摄像技术中,在摄像机的运动拍摄、分切拍摄、摄像蒙太奇等技巧处理时,间接处理陪体使观众对影视镜头及片段进行充分联想,通过想象来构成完美的视觉和谐感。间接处理陪体的构图方式也叫“开放式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