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心理感悟

三、色彩的心理感悟

如果说色彩是琴键的话,那么眼睛便是音槌,心灵则是绷满丝弦的钢琴,而艺术家便是弹琴的巧手,经过一番刻意敲弹,引来心灵的激荡。说到底,总要先有人类心灵的刻意弹奏,才能见到色彩的和声,这是内在驱动的原则。

——康定斯基

我们在观看彩色摄影作品、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时候,画面中的色彩往往刺激着我们的视神经和心理感悟,这就是艺术色彩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心理学研究中,色彩是带有心理效应的一种现象,当人类的视觉感官受到不同色彩刺激时,会引起生理、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不同的受众对相同色彩的心理感悟和联想是不一样的。在拍摄一部摄影、影视作品的时候,如果能够学习色彩构成的规律,掌握好不同色彩的心理暗示,会在作品创作中突出更多的艺术含量,拍摄出经典作品。

人类对色彩的心理反应主要有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两种。直接反应是人类的生理反应。当我们想到天空,自然在脑海中浮现出蓝色和白色;谈起草原,即便是从未踏足至内蒙大草原的朋友,也会想象到一片绿色;看见乳白色,可能会联想到牛奶的味道,这些都属于人类对颜色的直接反应。色彩思维反应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是通过思考得出的色彩判断。

英国实验心理学家CW瓦伦丁将色彩联想过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下意识联想。是指当观者看到某种色彩,这种色彩在平日中所体现的联想,因联想所引起的情感早已扎根在思维意识里。当再次看到该色彩时,对它已经形成习惯性的心理反应,不需要再调动具体联想的记忆,便下意识地激发出某种情感来。在下意识联想中,色彩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色彩自身的力量所致。例如,当看到大面积浅蓝色时会产生舒畅和愉悦的心理感受,但不是因为联想起海洋和晴空才有此感觉。第二种为一般联想,是我们意识到但又不依赖于自己特殊经验的联想,这是大众化的共同联想。例如,看到橘黄色想到橙子,见到红色想起五星红旗,看到绿色想到草坪。第三种联想叫个别联想。这是一种源于个人非常特殊的经历或经验而形成的联想,或者是某个局部地区和团体所独有的联想,这种联想会影响到人对色彩的厌恶与偏爱。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从生理学角度看,与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相对应的光波,在眼睛中却只能由很少几种接收器负责接收它们。每一种接收器仅感受一种颜色(或一个颜色域限),由这些颜色相互结合又可以产生出复杂细微的色彩层次和变化。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色彩视觉则是基于少数几种单纯的和基本的性质,这些性质的产生不一定或不单纯与生理接受器有关。正如知觉的形状是经由各种简单的形状合成的一样,色彩的形态同样也是几种最基本的和最单纯的‘质’(如黄、红、蓝)合成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这几种颜色会不时地单独出现,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混合的。这些混合色是由几种基本色彩在知觉中相互结合而成。某些混合色自身就起到一种视觉概念作用,如橘黄色、绿色或紫色。在一个由各种色彩组成的系统中(或者说,在一幅画这样的实用色彩系统中)。这些一级的色彩概念(还是指绿、紫、橘黄等色),只起到一种连结基本色(红、黄、蓝等作为本系统的基础的色彩)的链条的作用。很明显,这一种包含着等级区别的系统,它同传统的逻辑系统有类似之处——其中各种相互不同的特殊概念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推衍出来的。其结果是创造出一种秩序或结构,这一结构能够通过它的每一构成要素在整体中的位置而确定自身的性质。”[4]

德国爱娃·海勒通过实验分析人类对于色彩的心理感受。在爱情这个概念上,主色彩非常明确:70%的人认为是红色的,8%的人认为是粉红色,但是剩下的22%的人答案分布在从白色到黑色、从金色到紫色的各种色彩中……“希望”的颜色,有52%的人认为是绿色,23%的人认为是蓝色,7%的人认为是白色,6%的人认为是黄色。[5]

观看艺术作品的观众所在的民族、区域、文化、政治、经济的差异,对色彩、形状的把握能力也不同,这种区别造成的当前电视节目重口难调的现状,儿童对色彩的分辨能力很差,对色彩具有不确定,对成年人来说,这些色彩已有明确的定义特征。可能群体甲对某一节目、艺术作品特别感兴趣,而群体乙则对此完全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