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阶段:16—18世纪前期
世界教育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双轨制:一轨是贵族家庭子女的发展路径:从家庭教育到文实中学,再到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另一轨主要是平民子女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初等小学到高等小学,然后毕业走上社会。因此,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发展得非常缓慢,学前教育思想大量见诸教育学的论著中,与普通教育理论一起笼统地加以论述。有影响的教育家及其论著如下所述。
1)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著作《母育学校》写于1632年,是他为父母们所写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指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在家庭教育形式下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著作,其中他详细论述了孕妇应注意的事项,母亲亲自喂养的必要性,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游戏、玩具等,并特别重视儿童的活动与表现。
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被认为是第一本儿童插图书籍。夸美纽斯认为:任何事情在它产生的早期,比较容易定型,但是,当它成长到相当坚硬的阶段之时,它就不容易得到改变。例如,植物在它生长的初期,能够被种植、移植、修剪,很容易就能够使其弯曲,在它长成一棵树以后,这些过程就不可能完成。孩子也是如此,因此教育应当在儿童的早期尽早开始。
当然,教育也应当遵循自然发展的秩序,因为这种“自然秩序”暗示了一种成长与学习的时间表的存在。而重视“自然秩序”的教育,必然强调感官的作用,即教学的规律应该是将任何事情放置在儿童的感官之前。例如,物体或者物体的图画没有摆在儿童面前之时,不应当告诉这个物体的名称。他的《世界图解》就是通过图画与文字,帮助儿童学习事物与概念的名称。
2)洛克
洛克是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教育上,他反对天赋观念,提出并且推广了著名的“白板说”,并由此极为重视早期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没有任何特征、没有任何观点的白纸,武装人心灵的是经验,“通过经验,我们形成了我们所有的知识,人的心灵最终来自人的经验”,而“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3)卢梭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成为一个教育家,源于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儿》(Emile)。在这本书中,他通过一个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的教育过程,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其理论在当时非常激进。
卢梭对儿童的天性持着非常积极的看法,在《爱弥儿》的开篇他就说:“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主张一种叫作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即我们应当观察儿童的成长,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经验,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超前也不滞后。